/04/05星期一多云转阴8-18℃
本地无新增病例。
读钱佳楠《有些未来我不想去》。
钱佳楠写道,
我是相信宿命论的,无常和随机就是其表现之一。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总有人耿耿于怀,你若说这是命运的安排,大部分人静下心之后会渐渐释然。另外,我也相信随遇而安,顺势而为。不是说不要去努力,不要去拼搏,而是有些事情,不必太过拼命去做,你若拼命了,或许事成了,命也就没有了。同事的一对朋友相恋,父母反对,但他们执意要在一起,抗争几年后终于结婚生子,又过了几年,女方身患几种癌症并于前年去世。你可以说爱情短暂如梦,但我认为这姻缘本不是你命里的,硬是拿过来,伤神伤身,结局未必圆满。所以,万事还是要随缘,不要用力过猛。当然,这仅是我一家之言,可能会惹众怒,却也是思维的一种方式。
今日读书会要点:
1、辽代三彩罗汉像。
/04/06星期二多云转阴10-20℃
本地无新增病例。
读钱佳楠《有些未来我不想去》。
读到第三段,有些不适感,戳到点了。匠气,模式,舒适感,……游离于现实土壤之外,不会有好的东西,好的品质,出现。很多人贪恋这些,包括此刻码字的自己。即使有改变的勇气,也是瞬间的心理激情,很快就能平复,过着大部分人的生活。只要你活得坦然,这也没什么可指摘的。但不得不承认,钱佳楠的书写是诚实而深刻的。
打动人也是没有标准的,但是一个最重要的参照系数应该是基本一致的,语言。
今日要点:
1、纪录片《托尔斯泰的烦恼》。
2、电影《刺猬的优雅》、《何时是读书天》。
/04/07星期三小雨11-17℃
本地无新增病例。
读钱佳楠《有些未来我不想去》。
今日陪着钱佳楠神游了纽约某处。那里的铁栅栏把人进行了等级划分,白人,黑人,好小区,坏小区,富裕的,贫穷的,安全的,危险的……但是,被生活蹂躏的那个阶层,他们对上大学孩子的期盼心情,别无二致。
任何鼓励和誓言最后都会变成惺惺作态,为了利益,那些进行抗争的一部分代表最后也会成为制度的执行者。现实需要你发出吼声,结局也许微乎其微,甚至付出惨重代价。还是钱佳楠的结尾有些道理,不失为一种无奈而必须的捷径:……铁栅拉上的时刻,或许对大多数人而言,铁栅内外的隔绝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重要的是在闸门关闭之前,赶紧成为铁栅之内的人。
我突然发现,有时候在自己所属区域看到不公,继而不平,引发愤怒。实际上,这并不是所属区域的特产,而是一个全球模式。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有好,有不好。同时谨记,不要用自身的劣势和他者的优势作比较,这明显是和自己过不去,瞎折腾。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看问题不带情绪,表达真实、客观,最好再来点生动性,否则会很无趣。
好像是在回应我的观点,下一篇文章里,钱佳楠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今日要点:
1、阿兹特克文明
2、寻梦环游记
3、THEFATHER安东尼·霍普金斯
4、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
/04/08星期四阵雨转晴8-19℃
本地无新增病例。
读罗特《拉德茨基进行曲》。
这是一个上尉在机缘巧合中救了皇帝的命,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以及他如何与新环境协调的描写。罗特的揶揄犹如一个支点,生活就像跷跷板一样在他的笔尖起起落落,一收紧便起,一放松便落。虽然读上去有些绕口令,但丝毫没有累赘感,那幅庄重而又滑稽的画面叩动了你的神经。上班路上听台湾作家舒国治的演讲音频,他说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当一位读者捧着书露出笑容的时候,他笑了多久,笑的频率,笑的深浅……你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魅力了。这是很有意思的说法。在《约伯记》里,已经领受过罗特的魅力了,在这部进行曲中,我想我的笑容应该是不发出声音的,短暂的,但又可以持续进行的……
罗特发现当初他救下皇帝的命,这一事迹已被编入儿子的教科书里。史实与事实严重不符,从当时上尉的职务,受伤武器,等等细节,失实且夸大。
当时的史实——后来的史实——教科书里的史实。我们可以在破折号里加入各类动词,你可以填哪些词汇。
删减,补充,篡改,臆想,……
特罗塔申诉之后得到教育部的回复:编写这类读物必须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尽可能地符合教育之需要。
我又一次发出了瞬间的笑。
特罗塔向皇帝申诉被劝要忍耐,回去之后他就提出了退伍。多年之后他意识到,“狡猾保护着世界的存在、法令的力量和陛下的光辉”,他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
这个狡猾很有嚼头。业务素质是基础,忠诚度是必须,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与时俱进的开拓,顺势而为的妥协,察言观色,审时度势……这是社交课,口才课,心理课也未必能完全培训得了的。
生命的轮回,当初男爵和父亲的通信规则,现在落到了男爵和儿子身上。不知道后面还会有怎样庄严的重合。
今日要点:
1、《易读》。
2、塔可夫斯基的电影。
/04/09星期五晴转多云8-19℃
本地无新增病例。
读钱佳楠《有些未来我不想去》
很多成年人都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包括我自己。但是我有很多年没再说过这样的话了,因为当年看到伊能静在分享教育经验时说过类似的话,结果儿子反击,“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
说实话,这段话应该是敲击到了伊能静,也重重地捶醒了我。对于孩子给予尊重和支持,他们才能到达父母不曾到达的地带。孩子长大了,家长们应该得体地、渐渐退出以孩子为中心的世界,从守护者变成守望者。父母和孩子,彼此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04/10星期六晴转多云11-19℃
本地无新增病例。
为了约瑟夫·罗特,云也退在凯旋路号(十月红燕甜研社)又给我们加了一节课。
他说罗特受不了集权主义国家的统治,例如斯大林、墨索里尼、希特勒那些人,从而更为追思一战前的哈布斯堡王朝。在未去法国的年之前他就开始构思《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这是为消失的帝国而演奏的挽歌。
罗特小说里的人物讲话短促、直接。小说有着稳定——不稳定——破碎——动荡的特质。
不变:让人感觉安全。面对皇帝肖像,对帝国的眷恋,这一切是让人喜欢的,适应的。人:警察,工作人员,那些候补军官、律师,被册封的(伪贵族)……其状态就像奥匈帝国一样,(摘自《先王冢》)
对于《先王冢》,招致恶评较多,有炒冷饭之嫌,但延续着《拉德茨基进行曲》里的忧伤。里面的人物,依靠君主,依赖国家,重视荣誉……这些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铁皮鼓》里有这样一个场景:如果在上午,你就能看到我的外祖母如何熟练地把枯萎的土豆秧整整齐齐地归成堆。到了中午,她便吃涂糖汁的猪油面包,接着,掘最后一遍地,末了,穿着她的几条裙子,坐在两只差不多装满土豆的篮子中间。她的靴底同地面构成一个直角,靴尖差一点碰到一起,靴底前闷烧着一堆土豆秧,……
烤土豆、烤栗子……这是哈布斯堡王朝标志性的内容,大民族之间的小民族,与土地关系密切。
《先王冢》,卡尔·约瑟夫的远亲,推小车卖烤栗子,他到处走,战后活动范围减少。也更让约瑟夫·罗特怀念行动自由的奥匈帝国。
罗特是一个天生的忧伤大师,善于描述感伤的境遇,语言简单、直白、从容。他认为世道败坏是因为人性“善”的消失。如《先王冢》:
罗特笔下的特罗塔家族的描述,笔法清晰,叙述带有感情,讽刺、挖苦、撕裂。而埃利亚斯·卡内蒂自认为看透了群众本质,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明文的分析来阐述,不带感情。
卡尔·克劳斯擅长写讽刺文,譬如:
主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主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读书会惊喜1,赵蘅老师空降。惊喜2,补吃莲实有心与赵老师仅相差一天的生日蛋糕。惊喜3,喝到了秋林·格瓦斯。惊喜4,读书会部分成员与街边写生派人员喜相逢。
今日要点:
1、秋林·格瓦斯
2、《波斯语课》
/04/11星期日中雨14-17℃
本地无新增病例。
结合昨日讲课,个人读《拉德茨基进行曲》点滴感向。
《拉德茨基进行曲》,从音乐上分析,老施特劳斯的这首曲子令人怀想帝国的昔日荣光,而罗特的同名小说则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安魂曲。
小说通过特罗塔家族三代人的衰败来描写无可挽回的帝国的光荣岁月。
特罗塔家族,一个平庸的家族。第一代英雄爷爷着墨不多,第二章就死了。第二代地方长官父亲平淡无奇。第三代少尉孙子没有建树,混乱于情人与杂事中。他们保守的,安稳地活过来,如同他们继承下来的为皇帝效忠的这颗顽固心灵,从未改变。
英雄爷爷去世的时候,有一段话我读了又读,“一个农民曾在春天走遍这块田地——待到夏天来了,他亲手播种的一片茂密的麦子抹去了他的足迹。”
爷爷身后留下了皇帝授予的荣誉,自己的墓碑,和一位滑头画家为他描摹的肖像。父亲的生活波澜不惊,孙子最后死于打水过程中,手上拎着水桶,他不是以军人形象倒地的。
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军队没有人重视,甚至说为这个蠢猪干杯,还热热闹闹奏哀乐……少尉(孙子)命令上级们住嘴并提出辞职,就跟索尔弗里诺英雄祖父一样。祖父因其英雄事迹被篡改而提出退伍。楚克劳尔对少尉说,“也许您说得对,您很年轻”。这就是说,也许他们是对的,但做法不符合游戏规则,因此也就无法在这种氛围里生存下去。多年以后,英雄祖父也意识到了,自己不够狡猾,因为只有“狡猾保护着世界的存在、法令的力量和陛下的光辉”。
特罗塔家族近乎偏执的忠诚,对于帝国是没有实际的、有效的用处的,甚至可以理解为愚忠。结局就是,他们的内心充满绝望,以及被时代所抛弃的挫败感。
还有那位老皇帝,“皇帝弗兰茨·约瑟夫此刻当然很想能看到他的帝国的国界。他的帝国!他微微地笑了。夜空是蓝色的,圆的,广阔的,布满星辰的。皇帝立于窗前,他瘦削而苍老,穿着白色的睡衣,面对这深幻莫测的夜空,他觉得自己十分渺小。”
就是这位在军队里体质最差的老皇帝,接见了村里的犹太人。领头的是个老人,拖着胡须,身后跟着一大群犹太人摇摇晃晃向他走来。领头老人张开满是胡须的无牙的嘴,以一种难以理解的语言,结结巴巴地念叨着犹太人参见皇帝时非念不可的祝福词。这时候文本的背景是这样的,“野鸭在空中叫唤,远处一个农家的公鸡在鼓动它的歌喉。犹太人群中响起一阵低沉的嘟嘟哝哝的声音”。就在帝国日落西山的时候,领队老人对皇帝说,“你的世界将永不灭”。
之后,老皇帝接见了少尉,对于特罗塔家族的祖父辈的辈分和职务有些颠三倒四。就是这样一位在体力和智力上走下坡路的最高统帅领导着哈布斯堡王朝,帝国将无可避免地走入最后时光,他也只好望着空旷的田野和蔚蓝的星空来抚慰自己,这是他的帝国。
罗特的描述带有很深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够游刃有余地以讥讽之势来映照现实,让人倍感绝望、酸楚、凄凉。
文本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旦告别皇帝,我们就会分裂成无数碎片……所有民族都想建立他们自己肮脏的小国……民族主义成了新的宗教”。一开始并不能理解什么是民族主义,后来联想到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才逐渐明白。斐迪南大公是年6月28日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暗杀的,那天正好是塞尔维亚人的国耻日。那天的一份记录中写道,“科索沃自由了!科索沃终于报了一箭之仇!”对于这个由塞尔维亚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所组成的组织来说,斐迪南一行在这个时间来到萨拉热窝,是对塞尔维亚乃至整个波斯尼亚地区的挑衅。之后的形势走向如乔伊尼基伯爵所说:“民族主义是新宗教。人们不再去教堂,而是去参加民族主义的集会。”
值得一提的是咖啡馆聚会的描写,文本中有多处提到,而且结尾也定格于此。咖啡馆的生活让人感觉舒适和温暖,是乱世中的庇护所。维也纳的另一道风景就是咖啡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确切地说,在当时那样的情势下,就是死在咖啡馆里,也能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安宁。
特罗塔家族的循规蹈矩与老皇帝最后的无力感呈现出人在大势下的渺小。少尉孙子最后也不得不说出这样的话,“王朝已经死了,他死了”。皇帝的庇护,英雄爷爷的光环,安分守己的生活,都没有能够挽留住老皇帝,挽留住衰败的帝国。历史的车轮终于碾压住了这个苟延残喘的帝国,是无情,也是必然。工业革命,社会的商业化,军队的动摇,都不可避免地拆解并最终瓦解了这个王朝。
读约瑟夫·罗特的文字,每天读一点点,味道会慢慢播散开。有时候因为篇幅冗长繁复而让人心生厌烦。但还是有事情做的,查史实。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民族主义……这都是很有意思的题目。当你查完一段史实,再读罗特,你又重新投入他勇猛而无力的怀抱中。
今日要点:
1、大列巴
P.S.
写读书日记这段时间,亏得有云淡风轻和京城晶两位书友经常性的指正,以及中肯的建议。还有许树建、赵蘅、谢莹莹、顾琴、远方等老师的鼓励,以及Elsie的经常转发。
另外,还有其他书友的鼓励JESSIELU,谈天,小月小……在此一并谢过。有时候不是经常登陆公号,书友的留言没有及时看到并回复(过48小时就不能回复了),在此表达谢意及歉意。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7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