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人类的形成
中考目标要求:
知道三大主要人种的名称;了解人类形成的大致时间和地点。
课文内容提要:
1、人类的出现: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形成标志:制造工具。
2、三大人种的形成:
⑴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
⑵三大人种形成时间: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
⑶人种差异形成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结果。
第2课时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中考目标要求:
1、知道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
2、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课文内容提要:
一、四大文明古国
二、汉谟拉比法典:
⑴制定者: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
⑵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⑶地位(影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大河流域
⑴大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⑵大河上游高山积雪融化,导致河水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
中考目标要求:
了解伯利克里改革内容和影响;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课文内容提要:
一、伯利克里改革:
⑴时间、地点: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雅典
⑵措施(内容):
①伯利克里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
②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⑶影响: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⑷启示:
①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②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一定推动作用。
③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进行改革。
④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对强国战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二、西方文明发源地—古希腊
第4课:亚洲封建制国家的建立
中考目标要求:
了解大化改革的基本内容。
课文内容提要:
大化改新:
⑴时间:七世纪中期
⑵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⑶影响: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第5课: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中考目标要求:
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课文内容提要:
一、查里·马特改革:
⑴时间:8世纪前期
⑵人物:查理·马特
⑶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⑷影响: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⑴西欧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和附庸之间的关系,加强中小封建主阶层,是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后来,国王以下各级封建主也纷纷效仿,层层分封,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
⑵西欧的封建社会虽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没有严格以的上下级的制约关系。
三、西欧城市兴起:
⑴有的城常用金钱购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例子。
⑵城市兴起意义:
①市民阶级形成了,
②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考目标要求:
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认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课文内容提要: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①阿拉伯人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②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
a.印度人用梵文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b.阿拉伯人学会并改造传播了这一计数法。
二、马可·波罗来华:
①年,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
②在中国,马可·波罗一行得到元世祖的赏识,被留在元朝朝廷中任职;
③马可·波罗回国后写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
④《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影响: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起了强烈的刺激作用。
三、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①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和交流。
②传播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
③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第8课:古代思想文化(一)
中考目标要求:
知道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字母文字,了解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课文内容提要:
一、三大主要文字
1、象形文字:
⑴时间、地点:公元前前左右,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
⑵含义:用图形表示事物。
⑶地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⑷影响:埃及象形文字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主要影响。
2、楔形文字:
⑴时间、地点:公元前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早创造并使用。
⑵地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⑶影响: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腓尼基文字:为以后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二、世界三大宗教
第9课:古代思想文化(二)
中考目标要求:
1、了解《荷马史诗》和《天方夜谭》等古典文艺成就。
2、简述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3、简述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课文内容提要:
一、《荷马史诗》
⑴作者: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
⑵体裁:古希腊著名英雄史诗
⑶影响: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⑷地位:是古代西方文学作品的代表
二、《天方夜谭》
⑴内容: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⑵地位:古代东方文学作品的代表。
三、阿基米德
⑴评价: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
⑵主要贡献(或成就):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用来排水或灌溉。
四、麦加大清真寺
坐落在现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寺内中心的克尔白神庙是穆斯林拜谒的地方。
五、巴黎圣母院:是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
最早兴起于14世纪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2.首先发生的地点:意大利
3.主流思潮:人文主义
4.方式: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
5.实质:
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意大利诗人但丁:文艺复兴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著有长诗《神曲》,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
(2)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最大成就是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英国大戏剧家、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目的:去东方寻找财富。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年哥伦布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古巴和海地。
4.意义:
A: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给亚非拉许多国家带来了殖民灾难。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激化。
2.时间:—年
3.领导阶级: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4.开始的标志:
年,国王查理一世重新召集议会,筹集军费,议员要求限制王权。
5.高潮:
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6.结束标志:
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7.意义:
(1)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3)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
2.时间:年
3.意义:
A: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
B: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第12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年。
3.领导人物:
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历史功绩: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亲自主持制订了美国第一部宪法,并忠实地执行宪法。)
4.开始的标志:
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5.美国独立的标志:
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7月4日为美国国庆日)
6.转折点:年,萨拉托加大捷。
7.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8.胜利原因:
(1)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2)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
(3)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意义: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10.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二、年宪法
1.主要内容: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从而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治体制。
2.意义:
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
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
2.爆发标志:
年7月14日(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高潮:
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年热月政变,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4.重要文献:
《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自由、平等思想。)
5.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
6.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二、拿破仑帝国
1.年,拿破仑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2.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发动战争。
3.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
4.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封建王朝复辟。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1.根本原因:
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动力)
2.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
英、法、美、德、俄、日。(最早发生的英国)
5.开始的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尼纺纱机
6.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煤炭这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7.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8.主要发明:
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
B美:富尔顿→轮船。
9.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世界进一步连成一体)
10.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11.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开辟海外市场,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最早走上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道路的国家: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
2“三角贸易”的原因:美洲缺乏劳动力,贩卖黑奴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3“三角贸易”的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4“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英国人。(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
5“三角贸易”持续时间:三百多年
6“三角贸易”的影响:
(1)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造成非洲长期的贫穷、落后。
(2)欧洲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英国走上殖民争夺道路的时间:17世纪
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间:
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3.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机构:
东印度公司(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4.英国在印度最有名的殖民头目:克莱武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时间:~年
2.内容:
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3.特点:
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
4.性质:
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5.失败原因: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6.影响: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略)
2.创立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
3.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诞生的标志: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意义: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6.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成功实践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革命。
三、巴黎公社
1.背景:
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对内投降,对内镇压人民。
2.经过:
工人起义建立政权保卫政权(五月流血周)
3.性质:
是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4.意义:(略)
5.《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作曲:狄盖特。
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
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和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矛盾的焦点:
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3.导火线:
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叛乱的借口)
4.爆发的标志:
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5.转折点:
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结果:
年,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7.性质:
既是一场内战,又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8.意义:
(1)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9.林肯的贡献:
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
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巩固沙皇统治。
3.领导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
(1)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高价)钱赎买这块份地。(体现了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剥削与掠夺)
5.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7.局限性:
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日本面临幕府统治危机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入侵)(内忧和外患)
2.时间:年开始
3.领导者:明治天皇
4.内容: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5.性质:
是明治天皇政府实施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7.局限性:
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主要标志: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石油的利用)
3.领先于世界的国家:美国和德国
4.主要发明:
(1)新电器:灯泡(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动机等。
(2)新机器:内燃机(卡尔·本茨发明)、电动机。
(3)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发明),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发明)。
5.影响:
(1)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2)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3)外交(国际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烈,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
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标志:
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交战双方:
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5.重要战役:
年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6.战争的结束:
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7.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8.启示:
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战争悲剧不能重演。
9.一战的性质:
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法国启蒙思想
1.时间:18世纪
2.背景:法国的旧制度衰败。
3.代表人物:
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
4.主要内容:
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5.性质:
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6.作用: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在启蒙思想影响下,法国爆发了大革命,美国爆发独立战争。也促进了亚洲的中国、日本的思想解放。
二、科学的革命——自然科学的大发展
1.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牛顿的贡献
(1)天文学: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数学:创建微积分
(3)力学: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贡献
于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思想,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爱因期坦的贡献
他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其最重要的贡献是20世纪初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