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令国人迷醉的歌曲主要来自外国电影。那时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的电影被排斥在国门之外,国人能看到的只有前苏联、波兰、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朝鲜、越南等国的电影。欧美的优秀电影,一般群众是没有资格观看的,只有首长级别的人物才能观看。
那时,可供人们唱的歌曲除了“语录歌”就是红歌,枯燥无味。因此只要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放映,其中的歌曲必然会很快流传,就连歌词也被人们倒背如流。
每个人的一生,都能记住几首老歌。不是因为优美的旋律,或是动人的歌词,而是因为那首歌,曾经陪伴你的人生,当你不肯遗忘,老歌就会隽永。一切在静默的黑夜里逝去,唯有音乐在我们最后的一次呼吸里记存。
一
印象最深的是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歌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题曲。《桥》的主题歌《啊朋友再见》①,一时间响彻整个中国大陆:
…………
啊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啊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都说多么美丽的花
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的主题歌,也使我难以忘怀:
赶快上山吧勇士们
我们在春天里参加游击队
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
我们祖国将要迎来自由解放
不管风吹雨打乌云满天我们歌唱,我们战斗战斗!战斗!新的战斗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
当年,就这几句简单的歌词、几个简单的音符,就让我们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那种感觉,不知给了枯燥的我们多少新的立意和感动!那种亢奋、那种热燥,没有亲历那个时代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当年小荷初露尖尖角的我们,虽然也冲上了山,但我们不是去做游击队,而是去乌拉山建设电厂!在乌拉山荒山野岭、月黑风高的夜晚,我曾梦见自己亲手将五星红旗插上了白宫的屋顶,在白宫门前吊打及活埋美国的资本家。那时我还羡慕云南的知青,他们能够越境去参加游击队,解放缅甸人民。
二
我会唱柬埔寨前首相西哈努克亲王作词谱曲的一支歌。歌名是:《啊!中国》,歌词是:
啊……
敬爱的中国啊
我的心没有变
她永远把您怀念
啊……
亲爱的朋友
我的高棉人啊
有了您的支持
就把忧愁驱散
您是一个大国
豪无自私傲慢
待人谦逊有礼
又能大小平等相待
…………
胖乎乎的西哈努克亲王在中国流亡犹如度假。年,亲王转悠到了上海,上海城隍庙的厨师,曾精心设计了一份十四道点心的菜单。这十四道美点中有一道鸡鸭血汤。厨师们为此三下南翔,寻找最最正宗的上海本地草鸡,然后杀了只才找到所需的鸡卵。当这道汤上桌时,亲王一吃,赞不绝口、感动万分,于是催生此作。
感激归感激,后来红色高棉在中国人的强劲支持下,一路凯歌。年4月17日,红色高棉攻入金边。与此同时,世界上最残酷最血腥的所谓“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温和的佛教国家开始了。波尔布特屠杀了二百万平民,在这期间,西哈努克的四个儿女和十几个孙辈死于非命,至于受迫害的亲戚就不计其数了。不知这位老亲王曾经作何感想。
在当今的世界上,我们见惯了太多强悍的政治家,当我们遇到西哈努克的时候,我们知道,他的存在是对政治的一个嘲弄。但不幸的是,他的一生也被政治嘲弄了,他的身后是整整一个民族,整整一代人。
三
我还会唱越南歌曲《越南中国》,歌词是:
越南
中国
山连山
水连水
共临南海
我们友谊象朝阳
共饮一江水
早相见
晚相挽
早晨的雄鸡齐齐高唱
啊……啊……
我们欢呼万岁
胡志明
毛泽东
年2月17日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当时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越南入侵柬埔寨。三十年后,面对那场战争,柬埔寨人向邻国越南表达了诚挚谢意,在首都金边建立了柬越友谊纪念碑,感谢越南当年军事介入柬埔寨,而对中国只字不提。经过火与血的洗礼,这首歌再也没人唱了。
四
对朝鲜歌曲,儿时我并不熟悉。上世纪五十年代上小学时,老师教过一首儿歌《小白船》②,很温馨很单纯,透着童稚的无限遐想,朗朗上口。原本以为是中国民歌,若干年后我才知道,那是一首朝鲜儿童歌曲。
我是通过银幕上抗美援朝电影的灌输,才知道了我们有个亲密邻居叫朝鲜,是和我们同信一个祖宗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用鲜血凝成的”“唇齿相依”的兄弟;知道朝鲜也有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大救星”。
大约也是在那个时期,我又接触了朝鲜民歌《桔梗谣》即《道拉基》。《道拉基》是个圆舞曲,在长鼓、伽倻琴等民族器乐的伴奏下很有韵味。我一直不知道歌词,那时听到的就是“倒垃圾、倒垃圾”,直以为是环保歌曲。于是天天跟着“倒垃圾、倒垃圾”地嘻嘻哈哈乱唱。
如今回忆起来,朝鲜电影之所以“又哭又笑”给人印象最深,不外乎两个原因:通过强烈对比反差来展现对“慈父”的无限崇拜和无比感恩。以及动辄来几段悲悲戚戚的“忆苦思甜”歌曲,衬托“旧社会哭,新社会笑”的无限幸福感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应该说,这种音乐为阶级斗争还真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看过的第一部朝鲜电影是《卖花姑娘》,那是年初,我还在包头工地的时候。头遭接触大型彩色宽银幕电影《卖花姑娘》,感到非常震撼。花妮沿街卖花时唱的《卖花歌》十分悲摧,使人柔肠寸断,黯然泪下:
卖花来呦,卖花来呦朵朵红花多鲜艳花儿多香,花儿多鲜美丽的花儿红艳艳卖了花儿,来呦来呦
………
我对电影《卖花姑娘》的主题歌,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曲调很像是我小时候听过的一首外国不知名的儿歌,但我更喜欢的是里面的那首轻快的《金达莱花》:
千朵花
万朵花
千万朵金达莱花
我爱妈妈的诚心
今天开出最美的花
啊
千朵花
万朵花
不如我心里最美的一朵花
我还看过《南江村的妇女》《血海》《鲜花盛开的村庄》《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候》等电影,那时这些主题曲许多人都会唱,对一些类似今天“网络语”的“台词”也常常用于现实生活中。如用《看不见的战线》中的“老狐狸”来形容人老奸巨猾;用《鲜花盛开的村庄》的“六百工分”来形容女人肥胖或丑陋笨拙……
如今对我来说,电影的故事情节大都不记得了,但其中许多电影的主题曲,却至今却记忆犹新,偶或还能突然从口中蹦出几句来哼哼。《南江村的妇女》插曲“故乡的骄傲”就是其中的一首:
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奔流的南江啊在战火弥漫的年代里英雄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日夜守卫着你你永远放光芒你的功绩无比辉煌
啊南江故乡的江啊啊南江故乡的江啊……
…………
五
那时,阿尔巴尼亚文工团曾来华表演,一首阿语民谣《修正主义的阴谋破产了》,中国老百姓模仿的惟妙惟肖:
扭巴菜呜曼故做家莱
西巴里阿杜狗做啊来
阿爸丽丽无期才
阿嘎污泥踩……
记得还流行一首非常别致的歌曲,是阿尔巴尼亚人谱曲的《我们是真正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
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之间的革命的战斗的友谊
经历过疾风暴雨的考验
这段话出自年中共以毛泽东的名义发给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一个贺电,但毛泽东后来说这个贺电的内容他并不知道。“文革”初期,虽然号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但可以称为友好国家的没有几个。苏联是“苏修”,朝鲜是“朝修”,越南也不被看好,只有阿尔巴尼亚是“一盏明灯”。
后来才知道,这个贺电是由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拟定的。由此还可以推定,《毛泽东选集》里的许多文章并不是出自伟大领袖的手笔。
六
还是在包头的时候,有一次,我和一大群师兄弟们唱了一上午外国革命歌曲,直唱的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那天是星期天,我们呆在宿舍里穷极无聊,不知道是谁开的头,进行革命歌曲大联唱,唱着唱着就乱了,各种歌曲搅在了一起,东一句西一句。如果不是楼下有人上来骂,不知道要吼到什么时辰:
“敬爱的中国啊,我的心没有变,她永远把您怀念,美丽的哈瓦那,哪里有我的家,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一条大河波浪宽,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里参加游击队,美丽的姑娘见过万万千……”
唉,不说了,再说就走题了。
注①:《桥》于年7月14日在南斯拉夫上映。北京电影制片厂年译制,其时文革已经结束。然而说起那个年代的外国歌曲,不得不说《啊朋友再见》。
注②:《小白船》,朝鲜童谣,朝鲜语为“??”(直译为“半月”),由朝鲜半岛著名作曲家尹克荣于年作词、作曲,曾被译成中日两国语言,并在中国与朝鲜半岛广为流传。年被译成中文传入中国,最初收在解放初出版的《外国名歌首》中。此曲旋律优美,在韩国一般都当做安魂曲使用,而在中国则是著名儿歌。被誉为“东方圣歌”。
年,人在北京的金哲南与金正平将《半月》翻成了中文,于是便有了中文版的《小白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5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