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冬奥会,好看也好听。开幕式一上来,各国代表队出场的19首古典音乐名曲就迅速成为话题。威尔第的《凯旋进行曲》、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等,经典又恰到好处。
北京冬奥开幕式,中国代表队出场摄影:海沙尔
花样滑冰赛场上,风格多样的选曲也成为一大亮点。中国选手金博洋的《卧虎藏龙》和双人滑组合彭程、金杨的《夜宴》,都来自作曲家谭盾。往届冬奥会已有选手用过谭盾为电影《英雄》所作的配乐,至此,谭盾的“武侠三部曲”都与花滑结缘了。
音乐在花滑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目的主题和风格,展现着选手的水准和个性。花滑音乐的经典结构是“快-慢-快”三段式。运动员以几个精彩的跳跃动作开场,吸引裁判和观众的注意力,接着是相对抒情的音乐,最后进入高潮,在短时间内充分展现技巧、力量与美。
金博洋《卧虎藏龙》摄影:海沙尔
金博洋的保留节目《卧虎藏龙》就体现了这样的规律。“夜斗”音乐主题充满紧张感,他高难度的“勾手四周加后外点冰三周”重现江湖。当音乐来到“永恒的誓约”,大提琴如泣如诉,金博洋完成后外点冰四周跳。最后,“夜斗”主题再现,他在冰面上展现飞檐走壁、刀光剑影。
彭程、金杨《夜宴》视频截图
彭程、金杨这对双人滑组合选择了张靓颖演唱的电影《夜宴》主题曲《我用所有报答爱》。央视评论员称:“(这是)极具表演张力的一套自由滑,(观众)完全沉浸于两位选手所带来的、电影中所表达的爱恨情仇,他们的表演有一种史诗感。”
谭盾说:“常人难以想象,运动员为了参赛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作为音乐家,我不擅长跑,也不擅长跳,我学了一辈子音乐,这时候刚好能够有机会给体育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开心。”
花滑赛场如同一扇窗口,体育与艺术在此融合,不同文化在此碰撞。
作曲家谭盾摄影:董天晔
“撞曲”怎么办?选经典还是出奇招
最初的花滑,是一项无声的运动。
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花滑首次与音乐牵手。不过,当时的音乐是现场演奏,运动员也没有选择权。一支管弦乐队走上冰场,为所有选手伴奏,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被循环了12遍。
后来,随着花滑运动的不断完善,选手们有了选择权,但仅限于无词的纯音乐。于是,古典音乐一度处于统治地位。
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充满西班牙民间舞风格。年的萨拉热窝冬奥会上,英国冰舞组合杰恩·托维尔、克里斯迪弗·迪恩上演了一版极为经典的《波莱罗舞曲》。直到今天,《波莱罗舞曲》依然是热门曲目,金博洋在本届冬奥会上也选用了这首作品。
年的萨拉热窝冬奥会上,英国冰舞组合杰恩·托维尔、克里斯迪弗·迪恩上演《波莱罗舞曲》
奥运赛场上,许多选手在选曲中偏于谨慎,首选全世界都熟悉的经典歌剧、舞剧、音乐剧配乐,自然会面临“撞曲”风险。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胡桃夹子》,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图兰朵》,比才的《卡门》等,经常撞车。
直到年,花滑配乐解禁“人声”,曲目变得更加多元。年的花滑世锦赛在中国举办,选用人声音乐的节目达到35%,其中流行音乐占47%,影视原声、音乐剧等占53%。
在北京冬奥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10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