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在历史的必然中存在着一些偶然,正是这些偶然促成了历史的必然。在澶渊之盟中,就有这样的两个小人物,和两个偶然事件,促成了澶渊之盟的签订。要知道和谈虽然是必然的选择,但战场上两边加起来超了40万大军,谁也不想先低头,这就需要一个契机。而战场上的两个小人物,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契机。
第一个叫张瑰,这是一个《宋史》上连名字都不愿意记的小人物。《宋史·真宗本纪》记载“其大帅挞览耀兵出阵,俄中伏弩死”。还是在《宋史·寇准传》中才记载“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张瑰是谁,是哪里人,生卒何时,战后得到了什么赏赐,宋史一概不记,其所担任的“威虎军头”放到现在也就相当于一个班长或者排长,可见真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人物了。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射死了辽军统帅,才加速了双方的和谈。
那么萧挞览中弩箭到底是意外,还是宋军有意设的埋伏,目前学界尚有争论。争议之处在于“伏弩”一词的解释。查资料可发现,“伏弩”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埋伏的弓箭手,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这里就是埋伏的弓箭手的意思;二是隐蔽的弓箭,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讲古代墓葬时讲到墓中有“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这里讲的应该是触发式的机关;第三种则指暗箭,《明史·叶旺传》有“率精骑数百挑战城下,中伏弩仆”。其实三种意思有所相似之处,都是指藏于暗处,所以称之为“伏”,但这里的“伏”都不是指有意的埋伏。在澶渊之战中,宋军处于守城一方,在暗处设置弩箭是应有之义,而不是指有意埋伏。
另从史料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来,《宋史·真宗本纪》记载的是“其大帅挞览耀兵出阵,俄中伏弩死”,《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载是“李继隆等整军成列以御之,分伏劲弩,控扼要害。”可见分伏劲弩的目的是控扼要害,也就是守城用,而不是有意埋伏。萧挞览在出营督战或视察时中箭,应该只是一个意外。所以元人在修《辽史》时也忍不住感叹:“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第二个叫王继忠,其实这个人在当时不算一个小人物,但也算不上一个大人物,但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在澶渊之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算是宋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王继忠首先是宋臣,而且还是宋真宗潜邸旧臣,所以宋真宗当了皇帝之后,王继忠是一路青云直上,当上了定州副都部署,相当于定州前线的副总指挥。但在年,王继忠不幸兵败被俘。宋朝当时以为他死了,还追赠他为节度使,还荫补了几个儿子当官,可见宋真宗对他还真是不错。但谁料到他并没有死,只是被俘虏了。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时有发生,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汉代的李陵,而宋朝历史上,这种乌龙出现的还不止一次。在之后和西夏作战的三川口战役中,宋军也是惨败,大将刘平和石元孙也被追赠为节度使,但哪知道其实人家也只是被俘虏了。刘平还算有气节,最后不降而死,石元孙就没这么好运气,被西夏人给放回来了。这就尴尬了,于是有御史就说“元孙军败不死,辱国,请斩塞下。”虽然最后没被处斩,但也被流放了,算是给宋朝君臣挽回了一点颜面。
言归正传,王继忠被俘后发生了什么呢?《辽史·王继忠传》记载是“太后知其贤,授户部使”。这就有问题了,“贤”一般是指文臣,能治国安邦才谓之贤。王继忠不过一介武将,还是靠宋真宗潜邸旧臣的身份才爬上来的武将,怎么能称为“贤”呢?可见辽国萧太后必别有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很快在第二年的澶渊之战中就显示出来了。《宋史》记载是王继忠代表辽朝多次上言求和,而《辽史》记载是宋朝方面通过王继忠求和。双方的记载不同,但也能理解,就像澶渊之战后,双方都说自己打了胜仗,谁先求和关系到面子问题,所以肯定要打打嘴炮,各说各的。到底是谁先求的和我们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王继忠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真宗潜邸旧臣,宋真宗相信他,一方面已经在辽朝成家立业,辽朝也相信他。所以就充当了宋辽之间的中间人。正因为王继忠在澶渊之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才出现了历史上都少有的《宋史》《辽史》为同一个人列传的情况。
澶渊之盟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个必然如何实现,则有赖于一些偶然的契机,一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几个热血青年在萨拉热窝的街头刺杀了斐迪南大公,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宋辽双方的和平也需要一个契机,而张瑰与王继忠就因缘际会,提供了这样的契机。这也是历史的精彩与迷人之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10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