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签证 >> 正文 >> 正文

影感闲话译制片电影往事之十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2/6/4

文/孙海帆

我的一位朋友非常喜欢译制片中的声音,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那些配音演员,只要一张口他就能听出是谁,像苏秀、乔榛、毕克、尚华、李梓、邱岳峰、曹蕾、丁建华、刘广宁、童自荣这些声音识别度非常高的演员就不用说了,另外如杨成纯、程晓桦、胡庆汉、施融、富润生、盖文源、潘我源、翁振新等一干配音演员的声音他也能准确地分辨出来。后来他在上海永嘉路附近开了一家地产中介的店铺,此地靠近原上译厂的生产车间,但他没想到有配音演员会到他这小店铺来看房子。

有一天,他正在店铺里接待客人,就听见门外有一个浑厚、有磁性的男中音在问业务员:“这房子能去看看吗?”他一下子愣住了,立刻把这声音和脑海中的配音演员的声音进行“匹配”,接着他“腾”地站了起来:“杜丘在外面!”,他出的门去,果然在《追捕》中给杜丘配音的著名配音演员毕克就站在门口,而这个时候,《追捕》已经在中国上映了20多年。

配音演员毕克(-)

现在的年轻朋友,很难想象那时候的年轻人对译制片中配音演员的声音痴迷到什么程度,而对于“配音迷”来说,那时与其说是去电影院看外国的新片,不如说是去电影院听他们喜爱的配音演员又演绎了什么新的角色,比如毕克,他的“专利”是给高仓健配音,看高仓健表演,听毕克配音,《追捕》、《幸福的黄手绢》、《远山的呼唤》一部接着一部,犹如红酒配雪茄,缺一不可。但是,他同时也是大侦探波洛的专门配音人,在《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中他译配的波洛声音慵懒、自负、智慧和杜丘的冷峻、坚定和精简形成不同的风格,让“配音迷”们十分享受。

上世纪8、90年代,是译制片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有一种说法,就是电影译制片是“二度创作”,而所谓“二度创作”对影片最大的改变,就是“美化”了原电影演员的声音,要知道,中国的配音演员都是各有特点和百里挑一的嗓子,而外国电影中涉及到的演员太多,有些演员虽然演技精湛,但是先天的嗓音条件其实也很一般。尤其是许多西方女演员的声音都比较低沉,“音频”比东方女性要低好几度,所以在当时的观众听起来,她们的嗓音跟她们美艳的外貌根本不配,于是,配音演员的“二度创作”不但不会被认为是破坏了原片的感觉,反而被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一个经常用来作为例子的电影是法国影片《老枪》,主演“茜茜公主”罗密·施耐德就是个“粗嗓门”,经丁建华一配成了明亮的“女高音”,此外《佐罗》中阿兰·德龙的浑厚的男中音也被童自荣潇洒的英俊小生般的声音所替代,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

《老枪》海报

虽然多年后听起来,那些以一两个配音团队(主要是上译厂和长影)将所有的外国电影贴上“译制片”标签的电影实际上是破坏了许多原汁原味外国电影,但是,在当时中国人外语水平普遍比较差的时代,这种“损失”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通过这些译制片中国人起码可以窥见外部的世界。

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任何经典的译制片都是对原片的一种“伤害”,要知道声音几乎就是电影的“一半”,把它们全部换掉,这部影片基本上就面目全非了,所以,多年之后,那些“配音迷”一方面继续尊重、喜爱和用怀旧的心情对待着那些经典的译制电影,另一方面又把原片找来重温,还原电影的本来状态,这才算真正看过这部电影了。

其实,译制片的表演基本上就是将所有的外国影片配上“话剧腔”,使影片的台词更加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真实的状况是,外国大多数电影表演并非话剧表演而是生活状态的重现,在台词上可能会出现含混不清、嘟嘟囔囔、哼哼哈哈的情况,所以,现在看来,许多经典译制片其实让原片的生活气息减少不少,还有些台词和画面的气氛非常不搭调,有些独立于电影之外。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原本就是话剧腔的电影的译配就成了经典,其中孙道临译配的《王子复仇记》可称为难以逾越的巅峰之作。

年,孙道临为《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配音(方敬东提供照片)

由于译制片演员的声音过于“洋气”、台词功底深厚甚至在译配时“用力过猛”,许多译制片其实已经将电影和画面推到背景之中,而凸显的却是这些配音效果,这让译制片的声音实际上成为了经典电影的华丽的“华语声音版”,他们可以完全独立于电影而存在,因此,有音像公司在前些年专门出了很多译制片的录音带,人们听着这些声音,脑海中浮现电影的画面,这也成为一种有很意思的艺术欣赏活动,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我的朋友、深圳地产专家茅巍就是这种艺术的欣赏和爱好者,一上他的车,车载音响就会发出“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的南斯拉夫地下游击队的暗语,当时我眼前就浮现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画面,车上立刻显得有些紧张和神秘,就像前面会突然出现德军一样。

不管怎么说,译制片都是中国电影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人普遍对外部世界和文化充满渴望的年代,译制片作为一个重要的“译者”和桥梁让如饥似渴的中国人如饮甘露。现在,任何一个声称自己不愿意看中文配音的外国电影的中年人都曾经可能是译制电影的观众,非但如此,他们还可能是这些声音的超级粉丝,这些声音是:

毕克:《追捕》、《尼罗河上的惨案》、《野鹅敢死队》;

邱岳峰:《追捕》、《巴黎圣母院》、《简爱》;

曹雷:《爱德华大夫》、《最后一班地铁》、《莆田进行曲》;

刘广宁:《生死恋》、《望乡》、《绝唱》;

胡庆汉:《悲惨世界》、《卡桑德拉大桥》、《红玉黑》;

孙道临:《王子复仇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督山伯爵》;

李梓:《简爱》、《叶塞尼亚》、《英俊少年》、《音乐之声》;

童自荣:《佐罗》、《水晶鞋与玫瑰花》、《蛇》;

苏秀:《孤星血泪》、《华丽家族》、《金环蚀》;

赵慎之:《拿破仑在奥斯特里兹战役》、《望乡》、《阴谋与爱情》;

乔榛:《安娜·卡列尼娜》、《魂断蓝桥》、《苔丝》;

丁建华:《茜茜公主》、《追捕》、《老枪》;

向隽殊:《流浪者》、《复活》、《人证》;

陈汝斌:《蝴蝶梦》、《舞台生涯》、《神秘的黄玫瑰》、

白景晟:《列宁在十月》、《斯大林格勒》、《难忘的》;

除此之外还有尚华、富润生、施融、盖文源、潘我源、程晓桦、狄菲菲、于鼎、严崇德、潘我源、翁振新、杨晓、杨文元、戴学庐、伍经纬、程玉殊以及特约的仲星火、舒绣文、张瑞芳、陈述、程之、中叔皇、李纬、高博、张伐等一大批时常出现在电影片尾的配音演员。

年,上海译制片厂部分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四为厂长陈叙一

只有在中国,译制片才能上升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只有在中国,演员才能因为自己的声音成为一种品牌;

而如今,电影院里的大片已经基本无需翻译,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电影文化的进步,更是中国观众的进步。

(图片来自网络)

版式编辑∣宁海

传记电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10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