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旅游 >> 正文 >> 正文

疫情中的日子10710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10/28

.10.7

十一返程高峰开始。我一直疑惑:都知道假期堵车,许多景点就是花钱买罪受,为什么还趋之若鹜?

疫情期间,出境游很冷,境内游很热。以前,二者可是平分秋色。

我去过的发达国家,“大部分”百姓其实没出过远门,能跑公里,都算长途了。中国人可是“南北、东西”大迁徙,不干上公里,都不好意思说“旅游”。不开公里,也不被视为“自驾游”。

是中国人爱玩儿?还是潜意识中攀比?我认为后者权重更大。你去美国?我就来一趟加拿大。你上冰岛?那我南非。

现在,原打算出境游的人,转为境内游了,包括我。中国节日的火爆程度,我甚至觉得国外说点“风凉话”是可以理解的。都是人嘛。

我刚工作的时候,有个同事,喜欢跟我较劲“谁去的地方多”;后来我被派往国外,他才闭嘴。领导也不得不照顾大家的情绪,轮着来,没去过的地方,总会给你安排一次。

一些朋友也比较虚荣,明明只是在戴高乐机场转机,却把话说成“我在巴黎的时候”;你跟他聊巴西,他会热情地告诉你应该去哪里玩儿,其实他根本没去过,但你以为他在那常驻。

不少同胞移民到美、加、新、澳。我问:你真的开心么?他们点头。我不理解,满街都是中国人,我想象不出他们开心在哪里;也许教育、环境、空间,算个理由吧。

在日本,我分不出谁是中国人、谁是日本人。我不懂日语,辨别不出哪个口味的日语更正宗;反正聊到最后,发现一半是中国人,东北的占多数。

还有那个经常被发在朋友圈的奥地利小镇“阿尔斯塔特”,50%中国人,20%韩国人,10%日本人,剩下的20%中,一半是东南亚人。换个说法,华人面孔占90%。

中、日、韩三类游客,相互不鸟。中国人财大气粗,韩国人傲慢(尤其是化着浓妆、柿饼子脸、一看就整了容的年轻女性);日本人则抠抠缩缩。

真是怪了,台湾游客和大陆人相遇,反倒有一家亲的感觉。至少我的感受是这样。即便互不搭理,眼神里也没有敌意;不像国内人,彼此不屑。

转了这么多地方,我还是觉得中国好。唯一的麻烦,就是人多。人多必然导致拥挤、争抢。这真没办法,跟素质没关系。

我呆过的亚丁湾,开车4小时见不到一个人;路上遇到个陌生人,都能跟你寒暄10分钟。但他们没事儿就爱打仗,还你死我活的。这一点令我不爽。

国内一些小城市率先推行“机动车礼让行人”的规矩,说实话,整个城市的速度,慢的让我这个来自“首堵”的公民很不适应。

在北京,车辆要是礼让行人,你就干脆别开,说“寸步难行”一点都不夸张。还是靠红绿灯维持公共秩序比较好。

假期在家呆着,不给社会添乱,我喜欢“中国范儿”:啤酒、花生、毛豆地干活。

摆上了,没人来吃。

.10.8

明天才开工,我今天就营业了。不用表扬,民企都这样。我们好歹还歇了几天,我多个朋友的公司,根本不放假。

跟老友煲电话粥,整整两个小时,聊的全是“老年话题”:退休金和社保。

在北京的体制内机构,退休工资普遍能拿到1万左右;我们肯定不行,大概也就2千挂零。

没什么好比的。每个社会都有既得利益者,也有自生自灭者,我在两种麾下都干过,自然想得开。比较过了,就有的选。没比较过的人,当然心里会发虚。

民企凭本事吃饭,一般不会去想退休后拿多少钱,因为民企根、本、就、不、存、在、退休问题,更不会顶格给你缴社保。你有能耐给自己每月发10万元工资,国家不管;但你挣不着钱时,喝西北风,也别指望国家兜着。

那个所谓的“失业保险”,总额好像就2万块钱,申请起来很费劲。民企的人,如果还惦记这点钱,就别创业了,心理素质不合格。

至于医疗保险,我的思想比较另类。我不追求寿命长短,我追求生活质量。假如我得了绝症,是不会治疗的。失去生活质量的寿命延长,对我没意义。

体制内的人,一定要念国家的好,尤其疫情这类非常时期。一边吃肉、一边骂娘,就不对了。一些人跑到国外,说自己的国家这不好、那不好,不用华姐讲外交辞令,老衲就能怼得他们哑口无言:咱俩换换?

你能像我这样“饥一顿、饱一顿”地拼上10年,再畅谈你那些想法不迟。便宜占够了,再回过头抱怨,要不要脸?跟那些为了“新冠治疗免费”而两边跑的假洋鬼子有啥区别?我被隔离的时候,我那一组人,30%持外国护照,但都是中国人。

都有各自的安好,也有各自的焦灼。我看不出退休后跑到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居住的国人,比我这仍然在北京大杂院里嘻嘻哈哈的人开心在哪里。真的。别比。

多聊聊挺好,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没有阶级,但有阶层,这是不争的事实。

某伙伴正在策划一场“跟着感觉走”的神奇之旅。包括他想去非洲,找个黑人女子,生个孩子。我猜是年轻时被苏芮的同名歌曲所感染。

我能理解,我身边就有“有非洲儿子”的朋友。但我还是想劝他:三思!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男人很拼,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咱真不是非洲女子的对手。别吹嘘“一夜三次郎”,她们可是“一宿要你命”。

很多非洲女子都行了“割礼”,你以为她就不灵了?真是“图样图森破”!

老衲见过的中国男人娶非洲老婆,如果男方20多岁,那没问题,孩子基本长一副东方面孔;如果男方40岁以上,孩子则偏向非洲脸。基因这东西,随年龄由强变衰。

去非洲,找当地女孩啦咕一下,可以;别动真格。非洲女子的从属性很强,而中国男人顾家的并不占多数。两种价值观,不适合联手。

如果你确实想到处播撒革命的种子,还不怕酋长拿着长矛追你,那请自便。

讲真: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吉布提这三国美女的长相,挺合中国男人的口味。我试过,跟这三地的女孩打交道,除了肤色,其他感受与跟中国女孩没有区别。

.10.9

姑娘们非要给我过个小生日,我也就勉为其难。真心感谢她们,只是我不适应这种氛围罢了。

程程很会拍,不愧是做纪录片的。最后半秒钟,是我坐在一边不知所措、独自抽烟的镜头。

我不过生日,除了老家的习俗之外,还有一个心理阴影: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离社会主流渐行渐远。当美味的蛋糕都激不起食欲时,还活着干嘛?

死了算了,你特想替我补充这后半句,是吧?呵呵,下次蛋糕分你一块。我们没吃完,挺贵的。浪费是罪过。

注意到蛋糕上的小牌么?“Dad”。我眼神不好,看成“Bad”。

我很严肃地给大家讲一下哈:

别以为女生们叫你“Dad”是件开心的事!以前,我的手下都叫我“Uncle”。这些貌似暧昧的称谓,其实是:“哐”地一声,在你和她们之间落下一道大铁栅栏门。都叫你“Dad”或“Uncle”了,你的举止就该收敛着点了。

那是一种让你保持距离的称谓。

曾经,我有个小同事,就叫我叔叔,长得很漂亮,喜欢跟我一起出去谈事,常常很晚回家。我挺负责,每次都开车把她送到住宅楼的路边。她的男朋友,就坐在马路牙子上等待。

那时我眼还没花,能清晰地看到男生恶狠狠的目光,听他强忍怒火地客套一句“谢谢您”。

出于避嫌,我在一次例会上,主动对女孩说:以后若是晚上的活动,你就不要跟我去了,免得影响你们小鸳鸯的感情。

她很单纯,当场嚷嚷:不行!我就要跟你一起!我就是晚上回去跟他睡个觉,其他时间我都跟你。

全场哄堂大笑,成为我们公司的一个段子。

次奥!我和他能换换么?吃我的、喝我的,完事给他侍寝?老夫颜面何在?

当然这都是民企搞笑的内容。她后来一本正经的一句话,警醒了我们公司所有男性高管:你们都是我叔叔辈的人了。。。。。。

完了,一叫叔叔,我立马“画地为牢”,自己先上“拉达克”吧,那儿零下20度,我还是找印度朋友叙叙旧为好。叔叔们、爸爸们,不配再有温暖和温情,只剩长辈和领导的角色。

傍晚,大家去“满姐饺子馆”吃饭。这是个连锁店,可能是位置原因,平安里店冷冷清清。

信不信由你:我身边的女性同事、或合作伙伴,颜值普遍很高;但我并不嗨皮。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导致工作以外的话题“少之又少”。

这酒,你不想喝点么?反正我想,但没人陪我,她们都喝白开水。

点了这么多菜,女人能吃几口?都吵吵着减肥呢。

还好,她们最后都打包带走了,说给爹妈。我挺不好意思,至少再添些新菜带给令尊、令堂啊,但她们无所谓。换位思考,我对我闺女带回来的剩饭,也不讲究。

作为老男人,无论怎么发圈发照,其实没你想的那么潇洒。

.10.10

又要做方案了。

内心祈祷:做10个方案,能成1个就好;2个更好;若成3个,我就去五台山溜一圈。

前前后后去了多次,文殊菩萨也该记住我了。不用帮衬我,给小民企多点活路即可。

光年意象有个很大的优点:自己人吵架。

今天争议的焦点,是MCN,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往MCN的路上走。

我第一次听到MCN这三个字母,是年。沃尔玛的某高管,沿袭了中国留学人员的毛病,每句话里必须夹带几个英文单词、或字母。

我摇头,不懂。他们只好用最通俗的语言,跟我这个土老帽交流:MCN听不懂,总代理三个字,懂吗?

我当即发飙:诶有呵了,阿呵玛克。

他们愣神,啥意思?我回答:这是阿拉伯语,你这个撒逼。

MCN,Multi-ChannelNetwork,你就是说出花儿来,在我眼里也不是什么新概念,无非就是从线下搬到线上罢了。

清朝,财主看见胡同里有很多卖菜的小贩,便提出:我搞个场子,你们都搬到我这里卖;我统一宣传、统一管理,你们把控菜的质量、进出;挣了钱,咱们按比例分;或者你们给我缴纳固定的费用。。。这就是最原始的MCN。

演员经纪公司,业务本质也是MCN。

夜场的妈咪,更是MCN。吐个槽:她们的服务态度,可比经纪公司好多了。

无数人想做MCN。以至于我这个明白人越来越糊涂:你凭什么?!

我自己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上你的平台?还要给你分钱?

如果你能证明,我进入你的平台后,就会更上一层楼,那我愿意。但如果你只是看我做的不错,自己想空手套白狼,踩着我的肩膀做自己的事,那可就要挨骂了。

以前的秀水市场,是一条乱糟糟的小马路,各做各的,生意极好。后来,某机构以“城市环境优化、预防火灾”等理由,硬生生把秀水市场拆了,盖了一个高大上的楼,把商贩们都纳入自己麾下,统一管理。他们的身份,就是MCN。结果呢?自己搜吧。

MCN,到底好、还是不好?我无从定论,存在即合理,肯定有它的价值所在。但玩MCN的基础条件,却是硬指标。

1、你得证明,你有能耐帮我。

2、你得有钱或资源,能解决我的痛点。

这年月,最不可控的就是“人”;想控制“人”,就一个手段:拿钱砸。话糙理不糙。

投资圈普遍不看好初创阶段的MCN,不是针对这个业态,而是得拿多少钱去砸人?他们心里没底。黄圣依照样能把星爷甩了,因为冒出个扬子。

我没能说服我的同事放弃MCN这一老掉牙的概念,但他们却说服我接受了一点:做某个垂类的MCN。嘿,这个说法我接受。MCN并未覆盖所有领域。

我喜欢“垂类”这个词。OK,我们再次统一了思想。

.10.11

知道“塞尔玖·尼古莱耶斯库”是谁么?

知道下面这个画面和音乐出自哪部片子么?尤其这段音乐,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电台点播率最高的曲目之一,甚至超过了杜秋的“啦呀啦”。

如果还不知道,恭喜你!你真年轻。80后吧?来,快叫叔叔。

这是罗马尼亚电影,名叫《沸腾的生活》,导演、男主角就是塞尔玖·尼古莱耶斯库。此人曾经在我国非常有名,《最后一颗子弹》、《复仇》均为他的作品。

我对罗马尼亚有所祈念,是因为两件事。

一是小时候,在电影院看《最后一颗子弹》,里面有夜场镜头。老衲正处于青春萌发期,第一次见到穿三点式的美女跳舞,自然是血脉喷张。

二是他们的老大,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夫妇,于年12月25日被特别军事法庭处死。直到现在,网上仍能找到相关视频。

我一直想去黑海旅行,租辆车,绕一圈,沿岸有罗马尼亚、乌克兰、格鲁吉亚、俄罗斯、土耳其、保加利亚。而我最想去的,就是罗马尼亚。

昔日,东西方两个阵营对峙,随时可能开战。我没想到罗马尼亚会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并且,我完全听不出这音乐的旋律、配器、及影片画面,与西方电影有什么区别。

当然,内容肯定不同。一个社会主义,一个资本主义,相互排斥。

我的“愿望清单”中有一项:

到“萨拉热窝”(波黑首都,我以前写过),从那里开始,驱车向东;到“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首都);到“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首都);到黑海沿岸;顺时针转一圈,最后从保加利亚回国。

别觉得这是一条很长的线路。除俄罗斯外,欧洲没有大国。我曾自驾,沿多瑙河公里、6个国家,游历总面积也就相当于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这么个范围;两周就够;三周会很舒坦;四周可能你就呆烦了。

啥时候能去呢?明年?

甲方们,赶紧落实项目吧,省的老衲天天做白日梦。

.10.12

“门前冷落鞍马稀”,今天没人搭理俺。

就我闲。同事劝过:不必每天写日记,随心就好。

我挺纠结。你真以为我喜欢写?想靠这个谋生?太不了解在下了。花70元,我的流量就能被推到0以上。我掏不起这点钱么?

现在约不出人啊。我出钱、出酒、还给他们叫车,都约不出来;疫情期间,谁没事跟我出去瞎BB?万一被我搞趴下一个,那可是大罪过;当然,我也不想被别人传染。

我若干哥们都有个坏毛病:喝嗨了,喜欢搂着我说话。我严正交涉很多次,不接受男人之间的卿卿我我。。。但没用。

再不对着电脑敲敲字,自我意淫一下,人就废了。当然,此举也是为了昭告天下:光年意象依然生龙活虎。

在国企,很多人会抓住你的措辞,大做文章;民企相反,大家看文字后知道你还活着,有项目还愿意找你聊,目的就算达到。

我也出去锻炼,运动量不算少,尽可能利用所有能让自己动弹的机会。比如骑个单车。(我还是习惯叫“自行车”。既然大陆和港台相互学习用词,我也与时俱进吧。)

骑了一段时间,彻底摈弃。那些车辆,骑着不舒服也就罢了,关键是车座太小,几乎把我们这些大块头“劈两半”,完全是受罪。

说曹操,曹操就到:明天饭局,又要喝酒。

.10.13

认识了一位特高级的保镖,恕我不说名字和职级,这是组织纪律。

一看他的手,我都惊讶。手背的颧骨,一看就是打了半辈子沙袋,四个圆形凸起,有点吓人。倒退20年,也许我能扛得住他一拳。

我好奇地问:你一人能对付多少个“我这种身材的男人”?老衲现在身高1.84-1.86米,早晚有落差,体重斤。他答:10-12个。

我靠,敬酒。

保镖是个很神秘的职业,功夫倒在其次;他们必须时刻做好付出生命的准备。这种心态和勇气,才令我们肃然起敬。

我在国外,也曾短暂有过保镖,是个小老头儿。枪声一响,我的第一动作是趴下,他则立即半蹲,用身体挡住我。他抱怨过好几次,说我太胖、太壮,他的小身板只能罩住我一半。。。他说,他会尽量保护我的脑袋和胸部,万一我腿上中枪,希望我多包含。

包含?你们国家打仗,都用高爆弹头,一枪就能把我半截身子给废了,而不是一个漂亮的小孔。。。他总是安慰我:你尽量少惹事,你的一半风险,是你自己惹出来的,比如你谩骂那个扛着火箭筒的部落兵,我本事再大,也护不住你。

我不知道保镖能挣多少钱,反正在国外,并不如我们想象的多。跟消防、公安、特警一样,这只是一种工作。区别在于,他们护理的是高级人物,退役后也许会有个更好一点的结局。

美国有个经典电影,就叫《保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ly/5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