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旅游 >> 正文 >> 正文

欧洲火药桶的导火索萨拉热窝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9/2
卡泊三醇软膏价格是多少 http://m.39.net/pf/a_4340676.html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1743.html

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当时很多中国人从这部电影知道了萨拉热窝。其实,萨拉热窝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历史名城。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而波黑共和国的首都萨拉热窝就是这个火药桶的导火索。

夕阳下的萨拉热窝摄影/赵志远

老城中心的喷泉广场摄影/赵志远

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拉丁桥桥头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卷入一战的国家达38个,各方动员总兵力达万人,死伤约万人。

这就是著名的拉丁桥摄影/赵志远

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台阶上发动袭击的摄影/赵志远

年至年,这里又爆发波黑战争,整个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势力包围了三年多的时间,成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围困战。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波黑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多万人沦为难民。

路旁不少建筑仍可见累累弹痕。摄影/赵志远

摄影/赵志远

萨拉热窝为什么容易成为欧洲冲突的焦点?

公元年,罗马帝国狄奥多西大帝临终前把帝国一分为二,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后称拜占庭帝国),分别交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此后上千年,欧洲国家在此基础上分裂合并,你来我往,地缘战争冲突不断。

相应的,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也发生了分裂,出现了对立的天主教和东正教。位居中间的巴尔干半岛就成为两大教派及双方列强你争我抢的前沿阵地,被各时期的强权帝国轮流占领统治。

天主教堂摄影/赵志远

东正教堂摄影/赵志远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了波斯尼亚,并强行推进穆斯林化,规定只有穆斯林可进入上层社会;农民如改信伊斯兰教,可减免税捐等。至年波斯尼亚被奥匈帝国征服,近年的时间,许多基督徒改信伊斯兰教,形成了波黑境内的穆斯林民族。

奥斯曼帝国时期,萨拉热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修建了供水系统、带屋顶的巴扎、公众浴场,以及众多的清真寺等。鼎盛时期,萨拉热窝的人口超过8万,成为奥斯曼帝国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都市。

伊斯兰教堂摄影/赵志远

穆斯林居住区摄影/赵志远

由于上述历史原因,萨拉热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形态和城市景观。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在这里交汇碰撞,互相斗争,却长期共存。站在老城区的一个街口,原地转一圈,就可看到天主教堂、东正教堂、清真寺等。不同宗教建筑能这样近距离存在,是萨拉热窝独特的景观,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一眼就可到三大宗教的教堂摄影/赵志远

摄影/赵志远

今天的萨拉热窝

“波黑战争”已过去20多年了,人们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但战后萨拉热窝的人口结构已发生了变化。

据统计,战前波黑人口:波什尼亚克族(伊斯兰教)约占43.5%;塞尔维亚族(东正教)约占31.2%;克罗地亚族(天主教)约占17.4%。而年6月30日波黑统计局的人口普查结果:波什尼亚克族约占总50.11%,塞尔维亚族占30.78%,克罗地亚族占15.43%。由于部分塞族人和克族人分别去了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波什尼亚克族人更加集中了。波黑,特别是萨拉热窝穆斯林色彩更加浓厚了。

摄影/赵志远

摄影/赵志远

摄影/赵志远

贝格清真寺建于年,是波黑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很多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这座钟楼就是电影中游击队员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

贝格清真寺里的钟楼摄影/赵志远

贝格清真寺里的一个沐浴亭摄影/赵志远

穆斯林在礼拜前要洗脸、洗手、漱口、洗脚,是很讲究的。

摄影/赵志远

摄影/赵志远

摄影/赵志远

摄影/赵志远

在萨拉热窝的老城区,距阿拉伯水烟和红茶摊位不远就是天主教堂,旁边的露天咖啡座是可以饮酒的。在街上,同时可以看到衣着时尚的西方女郎和身披长袍、纱巾遮面的穆斯林女子。

摄影/赵志远

摄影/赵志远

摄影/赵志远

清真寺旁的三点式女郎广告摄影/赵志远

莫斯塔尔老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修建于年,把居住在河两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居民连系在一起。波黑战争期间被炸毁,4年人们从河里打捞起断落的石块,按原样修复。

摄影/赵志远

摄影/赵志远

萨拉热窝是一个有故事的美丽地方,很值得去看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ly/4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