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巴尔干同盟”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迫使外强中干的奥斯曼帝国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伦敦条约》。然而战事并没有因为这份条约的签订而终止,反而加剧了各国之间的分歧,为接下来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源于巴尔干同盟之间的内讧,巴尔干同盟国被这场久违的大胜冲昏了头脑,已经压制不住自己过于膨胀的野心了,参战各方都觉得自己从奥斯曼帝国那里分得的利益实在是太少了,属于典型的利益分配不均,理应“合理”分配,于是这场自以为是的不均衡分配引发了接下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首先表达不满的是巴尔干同盟中实力最强的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号称“东方的普鲁士”,在巴尔干同盟四国中它的战斗力也是最强的。保加利亚认为,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它出力最大,应分得更多更好的领土,应占有马其顿中部的斯科普里城,以及萨洛尼卡等地,甚至独霸马其顿。为此,它决定动用武力,驱赶希、塞等盟国军队。
而塞尔维亚一心想得到马其顿的亚得里亚海出海口,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则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战利品的分配不公,使得“巴尔干同盟”国家中的三个国家都对保加利亚有意见。为了共同对付保加利亚,希腊和塞尔维亚经过秘密谈判,于年6月1日缔结了共同对付保加利亚同盟条约。
出于先下手为强的原则,保加利亚在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唆使下于年6月29日夜间,对在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此时协约国集团则公开站在希腊和塞尔维亚一边。在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唆使巴尔干那几个小国又开始了你争我夺的战争。
对于保加利亚先发制人的进攻,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三国早有预料和准备,所以并不感到突然。它们很快便动员了60万人的军队,全力应战。保加利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它原以为几天之内便可以打败对手,但事实恰恰相反,保加利亚军队的进攻一开始就遇到了有力的抵抗,它的各集团军前进受阻,被迫转入防御。紧接着罗马尼亚利用保加利亚的困难处境,趁机向保加利亚宣战,奥斯曼帝国亦卷土重来,出兵东色雷斯。结果,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保加利亚腹背受敌,危在旦夕,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首都索非亚告急,保加利亚只好被迫求和,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和约,重新划定巴尔干各国的新边界。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了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因失去许多领土而大大削弱了的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以俄国为后台的塞尔维亚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成了扎进奥匈帝国身边的一根刺。从此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争斗日益激烈起起来,一年后,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它们之间有纠纷的地方萨拉热窝被刺,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天蝎说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虽说是小国间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引发的战争,但以小见大,也同样是欧洲大国间的暗斗,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巴尔干半岛的势力重组,也加速了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成型,为此后的一战提前埋下了火种。这场战争也再次验证了一条真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ly/10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