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圣捷尔吉在实验室
图源:nfcr.org
导读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的科学家,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中途辍学应征入伍,在战场上对着自己的手臂开了一枪,为了科研而在欧洲各国四处“流浪”,获得诺贝尔奖后又在二战中成为“间谍”,并因此被德国纳粹追杀,东躲西藏的日子里也不忘科研……这位传奇的人物便是生物化学家圣捷尔吉·阿尔伯特。除了科研,圣捷尔吉的一生都与政治紧密相关,他是士兵,是间谍,也是誉满学界的诺奖得主。“科学到底是会将人类引向升华还是毁灭?我科学生涯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回顾自己的“滚烫人生”,晚年的圣捷尔吉也陷入了对科学研究意义的深深怀疑之中……
撰文
孙睿晨
责编
王雨丹
● ● ●圣捷尔吉·阿尔伯特,摄于年图源:wikipedia.org1应征沙场
年9月,圣捷尔吉·阿尔伯特(AlbertSzent-Gy?rgyi)在奥匈帝国的布达佩斯出生。他的父亲是农场主,而他的母亲则来自于医学世家——圣捷尔吉的外公和舅舅都是布达佩斯大学的解剖学教授。
圣捷尔吉小时候并没有过人的天赋。小学时,他不爱读书,常常需要补习才能通过考试。青春期时,如突然开窍一般,他变得异常喜欢阅读,希望成为一名科学家。圣捷尔吉的舅舅对此很不以为意,认为自己的外甥天赋平庸,无法在科学领域有任何建树。随着圣捷尔吉在高中的成绩逐渐好转,这位舅舅对他的观点有所缓和。有一阵子,舅舅认为圣捷尔吉或许可以在美容医学有些作为;后来他又觉得圣捷尔吉或许也可以胜任(稍微难一点的)牙医的工作。
年,圣捷尔吉以高分考入布达佩斯大学的医学院。此时,舅舅不得不承认圣捷尔吉的能力,但他的态度仍然有所保留——他觉得这么多医学学科里,直肠科应该最适合圣捷尔吉。所以,当圣捷尔吉开始在舅舅的实验室里学习解剖时,他得到的第一个课题是研究肛门的上皮组织[1]。
随着圣捷尔吉在组织解剖学上的技术日益进步,他终于逐渐对人体的具体解剖形态失去兴趣。大三时,他开始转而研究与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更直接相关的生理学。
就在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当时,奥匈帝国是世界大国之一,面积在欧洲排名第二(仅次于俄罗斯),并有着非常发达的机械制造业体系和军火制造业(仅次于美国与德国)。那时的奥匈帝国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是德意志帝国坚定的盟国。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及其妻子被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刺客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随后,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关系迅速恶化。
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二天,俄国决定出兵援助塞尔维亚。
8月3-4日,德意志帝国先后向俄国、法国宣战,并入侵比利时。同时,英国向德国宣战。两天后,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一战期间,有着万人的奥匈帝国一共派了万青壮年上战场。年仅21岁、还在读大三的圣捷尔吉就是其中的一员。
多年后,圣捷尔吉回忆道:“多少个世纪以来,应召入伍时,匈牙利人不会有任何犹豫(Centuries-oldtraditiontoldusHungarianstoasknoquestionwhenwewerecalledupontofight)。”[2]
圣捷尔吉在匈牙利军队服役期间,一直战斗在祖国与意大利和俄国交战的前线。尽管如此,持续几年的战争让圣捷尔吉愈发想回到科学研究的世界里。随着奥匈帝国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前线的圣捷尔吉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胜算渺茫,继续顽抗抵抗下去毫无意义。后来,他在日记里写道:“努力活下去才是我为国家能做的最好的事(ThebestserviceIcoulddoformycountrywastostayalive)。”[2]
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的某一天,圣捷尔吉在前线悄悄用一只手举起枪,对着自己的另一只手臂打了一枪,并假装手臂是被敌军打伤的。手臂负伤后,他被奥匈帝国授予勇气银章,并被送回布达佩斯养伤。他因此得以回到校园完成剩余的大学学业。
年,24岁的圣捷尔吉大学毕业。同年,他与当时奥匈帝国邮政局长的女儿结婚。次年,圣捷尔吉的女儿出生。
毕业后,圣捷尔吉意识到比起治病救人,自己对基础科学更感兴趣。因此,他放弃了行医的计划,决意专心投身科学研究。
青年时期的圣捷尔吉图源:famousbio.net2为科研“流浪”
科学研究在当时的欧洲早已经不是一个门槛低的事业(“内卷”严重)。只有医学本科学位的圣捷尔吉抱着一腔热血,带着家人踏上了为科研“流浪”的日子。他先后在多位教授的课题组里短暂地担任过助理研究员。
年,圣捷尔吉的第一站是药学家盖萨·曼斯菲尔德(GézaMansfeld)的实验室,位于匈牙利布拉迪斯拉法的国立佩奇大学。当时正值一战结束,奥匈帝国所在的同盟国一方战败,同年,奥匈帝国解体。圣捷尔吉在实验室工作了几个月后,捷克斯洛伐克建国,根据《凡尔赛和约》,布拉迪斯拉法被并入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所以圣捷尔吉所在的实验室需要全部撤离,返回匈牙利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为奥匈帝国瓦解后短暂成立的共和制政体)。于是,圣捷尔吉只好另谋下家。[2]
第二站。圣捷尔吉怀揣着不到一千英镑的现金,带着妻女来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在那里,圣捷尔吉跟着布拉格生理研究所的生理学家阿明·冯·切尔马克-赛塞内格(ArminvonTschermak-Seysenegg)学习了一阵电生理技术。
第三站。他携家人到达柏林,跟随柏林大学的生化学家莱昂诺尔·米凯利斯(LeonorMichaelis,酶促反应中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onEquation的两位发现者之一)学习。
第四站。为了进修物理化学,他在德国汉堡的热带卫生研究所(现为伯纳德诺赫特热带医学研究所)呆了两年。
年,结束了物理化学的学习之后,27岁的圣捷尔吉带着家人继续“流浪”。第五站,他来到荷兰莱登大学的药理学系担任了一阵助理研究员。
第六站,年,他转到了荷兰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ofGroningen)的生理学家哈托格·雅各布·汉堡(HartogJacobHamburger)教授的实验室,继续担任助理研究员。
在格宁根大学工作期间,圣捷尔吉开始研究生物氧化现象。当时学术界对于细胞呼吸的理解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氧的活化是细胞呼吸中最重要的特点,另一派则认为氢的活化更为重要。圣捷尔吉通过动物组织实验证明二者在细胞呼吸中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2]。
圣捷尔吉坚信动物和植物在生物化学层面没有本质的区别,于是开始研究植物中的细胞呼吸现象。他在植物中首次发现了辅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醇,并且对一个常见的现象产生了好奇:土豆被切开后会迅速变黄,但柠檬被切开后却不会。他猜想柠檬可能含有一种物质,使得其不会与空气中的氧气产生反应而变黄。他进一步用实验证明了动物肾上腺组织中也存在这种还原物质,并且该还原物质在肾上腺组织中浓度较高[2]。
很不巧的是,年汉堡教授去世了。来接班的课题组长是个心理学家。这位心理学家不仅对化学并不感冒,而且也不喜欢圣捷尔吉所研究的课题。圣捷尔吉坚持继续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萌生退意。到年时,他已经准备好彻底放弃科研。他让妻子和女儿返回匈牙利,自己留下进行课题的收尾工作。
作为给自己告别科研的纪念,他报名参加了那一年在瑞典举办的国际生理学大会。大会上,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霍普金斯教授(FredrickGowlandHopkins)作了主题致辞。有趣的是,霍普金斯教授在致辞演讲中三次提到了圣捷尔吉,并重点介绍了他的研究。惊讶不已的圣捷尔吉在会后鼓起勇气向霍普金斯教授自我介绍。霍普金斯教授在得知他的困难后,邀请他来自己的实验室读博士,并答应帮他争取奖学金[2]。
大学毕业后,圣捷尔吉漫长的科研“流浪”之旅图源:谷歌地图3“不知道是什么糖”
年,圣捷尔吉如愿获得了洛克菲勒奖学金,得以到霍布金斯教授的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此时他已经34岁。值得一提的是,在圣捷尔吉念博士的第三年时(年),霍普金斯教授因发现多种维生素而与同事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anEijkman)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生理与医学奖。
读博士期间,圣捷尔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