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经济 >> 正文 >> 正文

老虎娃与看电影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4/27

文|张茜音频|慧慧   

图|鹤清编辑|南方以南

说起看电影,必然想起老虎娃。老虎娃,其实不是娃,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是,老虎娃在我家乡镇上的几十个村子里几代人中名气却大得很。当时,公社主任的大名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而老虎娃却人人皆知。老虎娃与电影在人们心目中就像日本与富士山一样,密不可分,简直就成了一段那个时代文化的象征,深厚而耐人寻味,难以让人忘却。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老虎娃是市第四放映队下放到公社电影队的放映员。公社电影队堪称为队,却只有一人,老虎娃既是队长又是队员。在人民公社火红的年代里,人们要忍受饥饿和贫穷,还要搞阶级斗争,内心的困惑是无法排遣的。当时没有电,家庭照明靠煤油灯,煤油也是国家配给供应社员在一年半载里凭票排队购买那么一斤半斤的。谈不上收音机,更何况电视电脑?但是生活也有多彩的时候,那就是公社巡回放映的电影,成为人们唯一丰富的文化生活。而这功劳却要归结于老虎娃。

常有这样的情形:老虎娃骑着破得不能再破的自行车朝某村方向驶去,必然在他身后的一段距离就会有一辆套着老黄牛的硬轱辘大车,这种车还是地主入社时带进集体的,北塬上也只有两辆。车上装着放映机,电影片子,磨电机,一桶汽油或者柴油及老虎娃的铺盖卷。那头老黄牛步子不紧不慢,不时地摇着尾巴拍打着落在身上的蚊蝇,神态悠闲,有种负载文化的庄严感。车夫努力地赶着大车,由于心急脸上渗出滴滴汗珠,而那闪光的汗珠中透出的却是不知多少的欣喜,荣耀和幸运。如果这个车夫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好被背见(关中农村年轻人相亲的一种形式)的姑娘见着,那么这个婚事将八九不离十,因为对方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小伙子一定在队里混得不错,队长才派他干这种高雅的活。这时从不同的村里有走亲戚或者上集回来路过的人,发现老虎娃一行,那么这个人肯定有无限荣幸的感觉。因为他必然会奔走相告:我在某某地方看见老虎娃了,朝着某某村方向,某某村有电影等等。这个人就像宇宙中于众星擦肩而过的一颗流星,用真诚传递着这一文化信息来表现他人生中一次短暂的灿烂吧!接着,在村里,一传十,十传百,很短时间内全村知晓。在生产队集体干活下工的队伍里相互邀约着“晚上看电影去”这样的话。劳碌一天的人们不见了往日的疲乏,愁苦的美眉舒展开来。夕阳西下,薄霭缭绕即将昏暗的乡村部落,确不见平日的宁静。农村人晚饭大都简单:冬春季节,拿着一块“锅踏踏”(玉米面发糕)夹些醋和辣子面(油泼辣子普通家庭是食用不起的);夏秋季节,那一个黑面馒头(大都是九零粉与玉米面合做或者干脆是麸皮做的)摘上几个线线辣子蘸上盐圪蹴在门前一尺或者几瓣蒜边走边吃。整个村庄马嘶,牛哞,驴叫,犬吠,猫欢,鸡不上架;孩子们像没王之蜂,欢呼雀跃,嬉笑狂逐。不时可以听到大人的怒斥声,因为孩子们要求看电影的时候带上他们,而且死缠硬磨,地上滚,流泪不流泪地干号着,保证一定不睡觉,大人们也就十里八里地不嫌麻烦带上他们了。八十岁的老婆婆也热情参与,只因腿脚不灵,便问:“今夜啥电影?”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啥?热被窝!热被窝天天都有,有啥看的?”不解地撇着嘴,甘愿守家看门了。

看电影的队伍庞大,川流不息,一路消闲,一路欢歌。

不用问放电影的具体地点,电影未放之前,通过装在牛车辕上的磨电机发出来的电带来的一片光明及带动着唱片由于音响效果不好时而发出尖利却很悠扬的戏曲声,就像一根无形而粗壮的绳索牵你到场地:本村的老人围坐在电影机的周围“吧嗒”着烟锅,无限趣味地揣摩着,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一个烧饼大的圆片子里竟然装了那么多美妙般的神秘。也难怪,那是物质贫乏,交通落后。普通老人平生没去过咸阳城的人都极其普遍。我爷爷因在五十年代由叔父以研究生的身份留苏学习之前接他去了一趟北京,而在周围几十里都让很多老人羡慕。银幕下已坐了黑压压一片人,有儿唤母,母唤儿的声音,小孩在天黑之前给自家大人都占了好座位。再看墙头上,树杈上也都是人,各自在忙乱中选择一个看电影的最佳位置。如果这个村里有亲戚,再幸运不过了,必然享受一个不错的待遇。电影还未开始,老虎娃准备着这和那,而不知多少双眼睛就像一道道光束,把目光集中在老虎娃身上。他换片子娴熟的动作更是让多少人敬羡!

那时的电影政治色彩浓厚,但是人们更喜欢战争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等等,让人百看不厌,其中的精彩片段常常使人们津津乐道:长着一小撮胡子的日本鬼子龟田;中华儿女创制平原作战的复杂地道,出奇制胜,敌人的狼狈;在《地雷战》中鬼子用金属制作的圈扫雷时的蹩脚,战战兢兢,草木皆兵,成为永久的笑料。

我的几位兄长年龄挨得近,当时都是半大小伙子,他们精干,似乎都是表演天才,学电影里的人物动作像极了,且活灵活现。我记忆深刻的是《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他们穿着母亲缝制的土布衬衫做一个威武状,气宇轩昂,谈吐不凡,活脱脱的“褴褛英雄”。他们似乎也应该成为军事家,凡电影里战斗场面,如抢占山头,匍匐前进,肉搏战等都在我们村北坡头与清代学者刘古愚所在村庄的同龄人中亲自演习过。也许他们机警或者是占据坡上独特的地理位置,每次必胜,并且将这“战争”都扩大到了生活里。坡下的失败者托熟人跟他们讲和,害怕在我们村上集时遭到埋伏。我当时年龄尚小,连戏谑的话都听不懂。

当然,老虎娃有时走亲戚也被误传为某村有电影,人们往往白跑一趟,没有埋怨而将这种情况取名为“英雄白跑路”聊以自慰。我以为这个就是电影名。当别人问起我“今晚啥电影”?我便信誓旦旦地说“英雄白跑路”,大家一片笑声,我还以为我本身很有趣,不以为然地昂起自信的头。

看电影的确让人兴奋不已,更为刺激和冒险的就是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偷生产队的庄稼,可以说见啥偷啥。玉米棒子、苜蓿菜、西瓜、豆角(未成熟的豌豆,喂养骡,马这样高大牲口的饲料)、红芋……并不是社员们都是刁民,在那个集体干活时“磨洋工”的队伍逐渐强大的年代,人们也就穷到了根子里。一年下来,也分不到多少粮食。“饥饿出盗贼”啊!饥饿困扰着绝大多数家庭,不偷,只能断炊了。偷来的玉米棒子上鲜嫩的玉米颗粒白色的汁像母亲的奶汁一样香甜;苜蓿麦饭让人神驰,哪怕是七成熟的西瓜也爽口的不得了;包括啃生红芋,生萝卜“喀嚓”“喀嚓”的甜美,未及熟它,吃完后常抹一嘴泥。吃用这些战利品时又是多么地极不可待!尤其是嫩都叫的脆甜丝丝的感觉,多少年来试图寻找都找不到的那种味道,只在今年单位花园里,少数的几株新品种的月季盛开的花里使劲嗅,方才嗅到了那种亲切而又熟悉的味道。

如今自己也是一名有稳定收入的国家干部,再也不用为吃饭穿衣而犯愁,但内心老有一种无名的恐慌和不安。我把这种情况称作“饥饿,贫穷恐慌症”,特别是看到收获后的那一片光秃秃的庄稼地。老虎娃所在的时代留给我们至深的回忆。我们寻觅那时人们的坦率,纯情与质朴,但是贫穷和饥饿给我们心灵留下的感受毕竟太可怕了......

作者简介:张茜,网名:千千,高中地理教师。喜欢路上的感觉,因为只有在路上才能将想象无限放大。

主播:慧慧,小学语文教师,贵州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人生格言:做一朵向日葵,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就会感受到温暖。

声明:图文音频由原作者提供,版权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平台不得转载。

说明:目前读者对作者的赞赏50%返还给原作者,剩余部分留作平台建设,谢谢支持,欢迎投稿。投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