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州太白楼按:
在上世纪70年代,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可以像南斯拉夫电影让中国家喻户晓,引起轰动。随着《桥》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热映,“老虎”、“瓦尔特”成了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的代名词。当然,如果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的“能指”与“所指”关系符号。片中,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那游击队的人物形象,代表了一种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代表了民族独自,追求自由的勇气和毅力。正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一位被革职的德国上校所言:“我一到萨拉热窝就开始寻找瓦尔特,当我要走时才知道瓦尔特是谁”,他“就是这座城市!她,就是瓦尔特!”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就像是塞尔维亚的阳光,不仅将独立、追求自由的塞尔维亚精神散播全世界,还启发着中国改革开放一代人对于另外一个欧洲、另外一种社会主义电影美学的感性认识。今天是“瓦尔特”离开我们两周年纪念日,特转载两篇文章以作纪念。
再见,老朋友!再见,瓦尔特!塞尔维亚传奇演员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逝世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题音乐
日沃伊诺维奇赵和平画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剧照
年5月22日晚,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演,塞尔维亚传奇演员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在贝尔医院逝世,享年83岁。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在唁电中表示,日沃伊诺维奇的逝世是塞尔维亚电影界的重大损失,是受到瓦尔特精神激励的几代人的损失。
日沃伊诺维奇是巴尔干地区当之无愧的著名演员。他年出生于当时塞尔维亚中部的一个小村庄,年轻时在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学习,毕业后开始从事话剧工作。年,他因在影片《库姆巴拉山上的歌声》的出色表现使他开始小有名气。年在影片《没有时刻表的列车》中的演出使他迅速走红。日沃伊诺维奇的电影生涯长达半个世纪,拍摄了多部影片,最多的时候甚至同时拍摄14部影片,这在全球电影演员中也极为罕见。
日沃伊诺维奇主演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深入人心。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上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瓦尔特的英雄形象深受中国观众喜爱。年,日沃伊诺维奇主演的另一部战争片《桥》又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该片主题曲《啊朋友再见》传唱至今。瓦尔特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中国影迷的心中。
日沃伊诺维奇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电影演员,在他职业生涯的后期,他还积极投身政治。他担任过塞尔维亚议员,曾当选塞社会党副主席。2年8月,日沃伊诺维奇参加过塞尔维亚总统竞选。
日沃伊诺维奇的妻子朱莉雅娜是一名舞蹈演员,与他育有一子一女。儿子从事律师行业,女儿则是一名语言学家,加上几个孙子孙女,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晚年的日沃伊诺维奇受到病痛的折磨,6年突发过心肌梗死,不过,当他刚刚做完手术苏醒过来后,就幽默地说“瓦尔特还没有死,我还要去杀德国鬼子呢”。
日沃伊诺维奇逝世后,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马其顿等周边国家的众多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媒体评论说,瓦尔特的战斗精神引领着当年的游击队抗击侵略者,赢得了自由和独立。日沃伊诺维奇离开了我们,但他饰演的瓦尔特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桥》主题歌《啊,朋友,再见》
来源:中国配音网
最后的采访
朋友再见——探望“瓦尔特”扮演者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南斯拉夫电影演员,生于年6月5日。年首次在拉多什?诺沃科维奇导演的影片《帕夏的最后一个节日》中扮演角色。80年代后已经成为南斯拉夫最受欢迎的电影演员之一。年,他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出色表现为他赢得了南斯拉夫全国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金舞台奖。日沃伊诺维奇在职业生涯中扮演了超过多名电影角色,包括游击队员、革命者、工人、农民等,甚至还反串过女主角。在南斯拉夫,日沃伊诺维奇享有“传奇式的游击队员”和“南斯拉夫银幕虎将”的称号。
第一次亲眼见到“瓦尔特”的扮演者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先生,是在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当时,高大魁梧的巴塔,在众人簇拥之下出现在波黑馆的馆日活动上,引起了世博园内一阵不大不小的轰动。
由于条件所限,世博会那次并未觅得机会与巴塔说句话,甚至没能握个手。我来到贝尔格莱德驻站后,一直希望能够有机会亲自拜访一下巴塔,但听闻这些年老先生经历了几次重大手术,身体状况非常不好,一度曾想打消念头。
一位塞尔维亚朋友在得知我的遗憾后,几经努力帮忙联络,终于让我得偿所愿。于是,我在卸任前,终于得到了一次宝贵的机会,在巴塔先生贝尔格莱德的家中,和他进行了短暂而愉快的会面。
1巴塔老了,但“瓦尔特”的雄风犹在“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这是曾经风靡中国大江南北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台词。本想见面时和巴塔先生用塞语重温这句经典对白作为问候,但现在看起来这似乎已经成了奢望——老先生的健康状况已经很难允许他完成甚至如此简单的对话。
巴塔与妻子卢拉(右一)及女儿耶莲娜
巴塔先生今年83岁。近年来,心肌梗塞、三次脑中风和右腿上的坏疽,不仅把他牢牢钉在了轮椅上,更让他的语言能力严重受损。
坐在温暖的家中,在妻子卢拉的照料下,巴塔平静地注视着包括我在内的几位中国客人。尽管很难开口,但他并没有游离于我们的对话之外,而是鼓足精神静静倾听,偶尔还会露出表示听明白了的微笑。
巴塔家中的一面墙上,挂着一位画家老友为他画的肖像,记录着巴塔最为意气风发的岁月。一侧的斗柜上,摆满了巴塔和家人的照片,和妻子卢拉、儿子米利科、女儿耶莲娜、还有与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孙子、孙女们的合照,照片中的巴塔笑得无比幸福。
病魔的打击和岁月的侵蚀,在他那张曾经目光炯炯、挂着坚定、宽厚笑容的脸庞雕上了皱纹和沧桑。巴塔真的老了,目光也迟滞了许多,只有通过他那标志性的深刻法令纹和依旧坚毅的表情中,我还依稀能够捕捉到他昔日的风采。
作为南斯拉夫影坛的"活化石"(巴塔此前一再强调,尽管从前那个繁荣一时的南斯拉夫已经不复存在,但他从来不会把自己归为哪个民族,无论在哪里,他都会自豪地说自己是南斯拉夫人),在长达45年的职业生涯中,巴塔饰演了超过个不同的角色,他最近一次出演电影还是在年,当时已经79岁高龄。
巴塔和孙女们的合影
或许如他之前所说,自己最为中意的角色是影片《瞬间》中游击队员阿尔辛并因此荣获过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演员奖,但在中国人眼中,他永远是那个神出鬼没的游击队长“瓦尔特”,或是那个英勇无畏的少校“老虎”……他主演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成为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最炙手可热的影片;他因为成功诠释了一个个光辉的英雄形象,成为那一代中国百姓心中正能量十足的国民偶像;他不曾因此在中国斩获任何奖项,但确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尽管年事已高,生活中的巴塔依然是一个乐观积极的斗士。早些年健康状况稍好些的时候,他还会在夏天回到贝尔格莱德郊区蔻斯梅山的老家,在那里享受着和家人们的天伦之乐,还会在闲暇时光坐进最喜爱的老酒馆“贝万达”,在那里和朋友们的谈笑风生。如今,在贝尔格莱德老城一隅的家里,轮椅上的巴塔寸步难行,却仍然书写着一部部与病魔搏斗的生命抗争史。
人生如戏,离开电影舞台的巴塔,更像是一位走上擂台的拳击手,扮演起了真正的自己。抛开那些不太严重的疾病,即使是在与心梗和脑中风这些“最强对手”的几次PK中,巴塔依然取得了4:0的完胜。
巴塔虽然老了,但“瓦尔特”的精神已经进驻他的灵魂。
2卢拉:愿做一位守护盖世英雄的天使巴塔年轻时的肖像
如果把巴塔比做台前英雄,那他的妻子卢拉则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
卢拉比巴塔小七岁,二人在数年前携手步入“金婚”。当巴塔在电影事业发展如日中天的往日,她是他的贤内助;而当巴塔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的今天,她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巴塔近年来身患重病后,卢拉一直事无巨细地照料着巴塔的一切,日日夜夜殚精竭虑地守护在他的身边。如果说,“瓦尔特”是曾经保卫了萨拉热窝的英雄,那卢拉现在就是那位保护着“瓦尔特”的天使。
对于巴塔的健康,卢拉采取着非常谨慎地呵护。据说,这次我通过巴塔家人的好友联系希望见上老先生一面的过程中,卢拉的态度一直比较矛盾。一方面,她不希望外人、特别是媒体惊扰身体状况本就不好的丈夫;但另一方面,卢拉和巴塔夫妻二人对于中国的感情,又让她很难把一份来自中国的请求拒之门外。于是,直到认为巴塔的身体稍稍恢复到可以短暂会客的程度,卢拉才通过朋友告诉我能够安排见面。
斗柜上摆满了巴塔一家人的照片
卢拉用一个塞尔维亚家庭主妇标志性的熟练,很快为我们备好了茶点,随后,她坐到巴塔的身边,和我们聊起了老两口儿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对巴塔的敬爱、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代表团访问塞尔维亚时和巴塔的每一次会见……她憧憬着有生之年再次和巴塔访问中国,虽然这在她看来已经不太容易实现……
卢拉在谈吐中展现的充沛精力让我印象深刻,虽然面对着日复一日的家务和照顾丈夫的重任,但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疲惫和厌烦。似乎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具有无限亲和力的笑容,让我感到如沐春风。望着眼前这位容光焕发的老妇人,我实难相信她已经76岁。
卢拉一边说,一边还不忘逗巴塔开心,努力让他融入大家的交谈。巴塔也尽力给与着积极的回应,要么笑一笑,要么含混不清地说上一句……他聆听着她的话,感受着浓浓的爱,还时不时展现出一点小任性,但看向她的目光中永远含着爱的回馈。
我想,也许正是卢拉这种积极快乐的情绪感染着巴塔,给了他战胜病魔的动力与勇气;正是卢拉心甘情愿的操劳,给了巴塔不离不弃的决心。
3巴塔,朋友再见!《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结尾经典镜头(资料图)
巴塔热爱中国,他的心中,有一处地方永远只留给中国。
他生在南斯拉夫,却想做一名长命百岁的“中国老人”;他的手腕上一直戴着几年前中国代表团访塞时赠给他的军表,舍不得摘下;他来到中国,会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他知道自己在中国拥有无数的拥趸,于是在曾经竞选塞尔维亚总统失败后,发出过“只有中国人投票,他才有机会当选”的感叹。所以,即使身体状况让他力不从心,对于和中国有关的事,只要需要他,他也会义不容辞。
今年年初,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曾希望邀请德约科维奇和巴塔录制宣传片,希望借助他们在中国的人气,邀请中国游客来塞尔维亚旅游。在摄制组的镜头前,在卢拉的鼓励下,巴塔多次微笑,尽管他已经难以像从前一样铿锵有力地将电影台词倒背如流,尽管这可能将会是我们看到的最语无伦次、最词不达意的一份邀请,但在这份感动和坚持面前,什么都已不再重要。
“你们的李总理年12月来贝尔格莱德参加峰会时,我的巴塔一直很想见一见他。但很遗憾,身体原因让他与那次会面失之交臂。我想通过你们的电台转告李总理和中国人民,‘瓦尔特’感谢和他们的每一次美好相逢、感谢他们留给我们的那些记忆、感情和尊重”,卢拉深情地说。
本文作者赵芃与巴塔先生合影
由于身体的原因,巴塔很难以坐姿坚持太久。简短的会面时间里,卢拉尽可能多地和我们讲述着巴塔的故事,她知道,我们想听,巴塔也喜欢听。
临别,我们一行人与巴塔握手道别,祝愿老两口儿身体健康,祝愿巴塔一家生活美满。握住我们手的那一刻,巴塔的脸上露出了阔别已久的、宽厚爽朗的笑容。
巴塔,后会有期!
巴塔,朋友再见!
来源:第一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