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容子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精选40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优秀引进影片,从11月中旬开始每晚一部连续重播。其中有一类战争题材片,如法国电影《老枪》,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等,均为讲述二战中欧洲国家反抗纳粹德国的故事。那些震撼的场面、闪光的瞬间,重温如逢昔日、如睹故人,而影片背后如“朋友再见”这样的故事,更在我脑海里深深扎根,迄今难舍。
南斯拉夫影片《桥》的主题歌“啊,朋友再见”原是意大利歌曲,外文曲名“Bellaciao”(“再见了,姑娘”),是一首委婉动听又豪放悲壮的曲子,曾作为意大利游击队歌曲流传甚广,后被这部《桥》引用为电影插曲。《桥》引进我国后,该曲不胫而走,或被人们哼唱,或用当时流行的手风琴演奏,风行一时。时至今日,此曲的口哨曲和口琴曲仍不时回响耳畔,经久不衰。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在残酷的战争中,在生死考验面前,有人走向苟且偷生的灵魂背叛,更多人走向为自由而战的心灵天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钟表店老板倒在法西斯枪口下,电影镜头从高高的清真寺塔楼向地面俯瞰,群鸟惊飞,翔绕空中,沉默的画面道出的不也是“啊,朋友再见”吗?
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请你把我来埋葬。”
年,二战接近尾声,纳粹德国走到了失败边缘,南斯拉夫游击队的一个小分队奉命去炸毁德军把守的大桥,以切断德军撤退路线。年轻的游击队员掩护战友脱险,牺牲在沼泽地;为完成炸桥任务,游击队员坠下高高的大桥;激战中,工程师亲手炸毁自己设计的大桥……南斯拉夫影片《桥》中,多次响起“啊,朋友再见”的曲子,每一次出现,剧情不同,所牵带出的情绪也不一样。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同样是发生在年的故事,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以谍战片风格展现了罗马尼亚爱国武装部队发动起义,脱离“轴心国”集团,开展祖国解放斗争的历史事件。“橡树,十万火急”正是秘密起义的暗号,协助起义的小提琴手克内莉亚被纳粹分子杀害,倒在白玫瑰盛开的花丛中……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都说是多么美丽的花。”
熟悉的旋律印刻在我们的心海,每每听到便像浪花翻涌;动人的语言如同拓写在我们的记忆中,掠过耳畔便能唤回过去。
《橡树,十万火急》于年上映,引进后由上译厂译制,片中男女主角分别由乔榛、刘广宁配音。今年12月13日晚央视6频道重播这部译制片,夜深人静,当荧幕出现片头字幕,演职人员表的后面清楚可见“翻译:周明德”几个大字,我心中顿时涌出“啊,朋友再见”的呼唤……
南斯拉夫电影《桥》
年2月16日,忽闻周明德老师去世,实感突然。就在他去世前不久,他还在为促进中罗文化交流而积极活动。我和周明德老师结识在外事译协的“译友沙龙”
我慢慢知道了周明德年轻时曾在罗马尼亚留学,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新中国培养教育出来的外语人才,没有祖国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曾在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纪念日凌晨的
周明德先生来源:本文作者
“啊,朋友再见”,重温那些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和译制片电影,会想起许多在幕后辛勤耕耘的翻译家。草婴夫人盛天民女士今年也走了,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在最后的日子里把所有气力投入到介绍草婴作品、建立“草婴书屋”的工作中。
假如没有改革开放,我们能否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外国电影?除了以上东欧国家的译制片,还有法国、英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优秀经典译制片在几十年前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外部世界的窗口。在影片人物背后默默奉献的那些翻译家、配音演员,许许多多无名英雄值得被铭记、被褒扬。
“啊,朋友再见!”其实你们未曾走远。无论是故事中的艺术形象,还是真实生活里的朋友;无论是歌曲中的呼唤,还是人世间的凝望。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5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