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手计划巴尔干半岛旅行时,我需要面对一个现实:原来的南斯拉夫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了。虽然塞尔维亚和波黑对中国免签,我还需要准备申根的两次入境签证(入境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和有效的美国或加拿大签证(入境黑山、科索沃和北马其顿)。
飞机降落在贝尔格莱德机场。这里是塞尔维亚的首都,也是原南斯拉夫的首都。我对塞尔维亚的第一印象是,满机场都是大长腿的斯拉夫人,男的像德约科维奇,女的像伊万诺维奇,网球场上的明星脸孔。
公元六世纪开始斯拉夫人大量南迁至巴尔干半岛,称为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广泛分布在现在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北马其顿、科索沃和保加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塞尔维亚作为的战胜国,吞并了战败方奥匈帝国的属地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年改名南斯拉夫王国。这是南斯拉夫第一次以国家的名字出现。因为大家都是南斯拉夫人,这个国家的名字得到大家的认同。
巴尔干半岛东部在伊斯坦布尔与亚洲接壤。历史上伊斯坦布尔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也是东正教的大本营。受此影响,包括塞尔维亚在内的中东部南斯拉夫人信奉了东正教。
世界最大的东正教堂圣萨瓦大教堂就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至今仍然在建设中。
巴尔干半岛西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地区的南斯拉夫人长期受信奉天主教的奥匈帝国统治,他们信奉天主教。
公元十五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灭了拜占庭帝国,攻占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部分原来信奉东正教的南斯拉夫人在帝国的威逼利诱下成为了穆斯林。
他们彼此交融,只是信仰的宗教不同而已,他们都是南斯拉夫人。
我的申根签证是向斯洛文尼亚申请的。在贝尔格莱德稍作停留后,我飞往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激活签证,以便后续的行程。
斯洛文尼亚在地理位置上最靠近西欧,经济发展得最好。卢布尔雅那是斯洛文尼亚的首都,虽然比贝尔格莱德小,但更精致贵气,处处都散发着优雅迷人的魅力。圣尼古拉大教堂是卢布尔雅那的地标,这座高大雄伟的天主教是当地人的神圣之所。
南斯拉夫人本来就是一家的。斯洛文尼亚的国歌有这样的字句:“。。。。。。长享有自由快活,没仇敌,只有好邻国!在边疆只有好邻国!”
从卢布尔雅那飞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在萨拉热窝市中心,我发现东正教堂、天主教堂和清真寺和平相处,彼此都只有几步之遥。这厢边东正教堂的钟声响罢,那厢边天主教堂的钟声又鸣,紧接着,清真寺宣礼塔上的喇叭开始提醒大家礼拜的时间到了。但总体而言,清真寺在这座城市无处不在。
二战胜利后,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诞生,政治强人铁托掌权。作为一个有着共同祖先的新兴国家,理应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可惜这个新国家走错了关键的一步,以致后来满盘皆落索。
铁托是克罗地亚地区人,有感于当时塞尔维亚地区人多势众,一家独大,决定对自己的同胞分而治之。
铁托凭着铁腕,挥出的第一刀是按照宗教信仰划分民族。首先将南斯拉夫人分割为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和斯洛文尼亚族,以及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塞族)。以宗教不同划分民族,可以说是破了天荒。
第二刀是分割塞尔维亚族:在塞尔维亚族人中,以语言不同为由割出马其顿族(马族),以地域不同为由割出黑山族,同时分割出科索沃作为自治省。
第三刀是将塞尔维亚族中的穆斯林(大部分在波黑地区)单独划出成一个新的民族——穆斯林族(穆族)。
至此,南斯拉夫人终于由一个主流民族被分割成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族、黑山族和穆族六个主要民族。整个国家成为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马其顿六个共和国和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组成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如果南斯拉夫人的祖宗泉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慨。
当大哥的没有把兄弟当自己人,强行让兄弟们分家。分家后,兄弟之间各种不服,如果不是铁托在世时的强力手腕,这个家散得更早。
我在萨拉热窝租车开始在巴尔干半岛的汽车旅行。为什么不能在贝尔格莱德租车?由于塞族与穆族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非常敏感,塞尔维亚的车不能够在整个巴尔干地区通行。
我开车驶出萨拉热窝市区向南前往克罗地亚,眼前的景象开始重峦叠嶂。横亘在巴尔干半岛的喀尔巴阡山脉,将整个地区分割成相互隔断的区域,阻隔了不同地域之间南斯拉夫人的交流和往来。这是巴尔干地区一个很突出的地理特征。
我的车没开出没多久右前轮就爆胎了,一个当地人二话没说停下自己的车,对我问长问短,帮我把备胎换好。说实话,旅途中我遇到的南斯拉夫人都非常善良淳朴。
在这场分割塞尔维亚族的游戏中,克罗地亚人从中得到了多少便宜?汽车继续向南驶出了喀尔巴阡山脉,眼前就是宽阔的亚得里亚海。克罗地亚的海岸线有多夸张?他占据亚得里亚海近三分之二的海岸线,把巴尔干地区国土面积最大的塞尔维亚硬生生逼迫成为内陆国家。只要他愿意,也可以随时把波黑狭窄的的出海口憋成内伤。
占据了漫长的海岸线,让克罗地亚要风得风,要水得水。老城杜布罗夫尼克气势恢宏,一看就是有钱的主,是《权力的游戏》的拍摄地。杜布罗夫尼克的消费是我在巴尔干半岛旅行中最贵的地方,停车费一天就要一百多欧元,心疼哇。
从杜布罗夫尼克出发沿着亚得里亚海美丽的海岸线一路向东,就是黑山的海滨小城科托尔。黑山的意思是黑色的山,沿路上看到的山确实是黑色的,是一个一心只想过好自己小日子的多山的小国。
对于黑山来说,从来没有想到离开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解体后,除了有争议的科索沃,黑山是最后一个离开的,直到年才以微弱票数通过独立。是啊,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家族大了没人敢欺负,自毁长城的事情谁最开心呢?
黑山过后我的下一站是科索沃。租车公司告诉我,由于科索沃与塞尔维亚的局势仍然紧张,我不能开车过去。我只能把车停在阿尔巴尼亚,然后在当地租阿尔巴尼亚的车去科索沃。
在科索沃首都普里斯蒂那是一个很小的城市,我看到了布什大街、克林顿大街,还有克林顿的铜像。我怀疑自己来到了美国。在科索沃宣告从塞尔维亚独立出来这件事情上,科索沃人对美国人是多么感恩戴德啊。
从科索沃回来后,我继续驱车前往北马其顿。北马其顿从南斯拉夫独立出来后起先叫马其顿,由于希腊锲而不舍的阻挠和抗议,最终被迫改成现在的名字北马其顿。
原因很简单,独立后的马其顿人似乎已经忘记自己是斯拉夫人,指认古希腊人亚历山大大帝为自己的祖宗,并为此不惜花巨资在首都斯科普里树立了许多希腊先贤的铜像。
希腊人民当然不乐意有人乱认自己的祖宗,而北马其顿人暗地里也取笑说这些铜像大都是“假”的。另一个更大问题是,历史上的马其顿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在现有的希腊国境内,希腊人担心北马其顿人觊觎自己的领土。爹不亲娘不爱,北马其顿心里的苦谁能明白呢?
曾几何时,当年的南斯拉夫,是斯拉夫人历史上在巴尔干半岛建立的最强大国家,当年的苏联和欧洲列强都要忌惮他三分。可惜,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回想在萨拉热窝街头,至今仍可感受到十几年前这里发生的那场以民族之名行宗教之实的波黑战争让这座城市元气大伤。在城市的大街上很容易见到当年弹痕累累的建筑至今仍无钱修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在那场战争中,他眼见了很多对夫妻、父子、朋友和邻居,仅仅是由于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族”,在一夜之间反目成仇,拿起了刀枪彼此残杀。
细看这些从南斯拉夫分割出来的国家,除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经济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余国家的境遇让人唏嘘不已。他们身上留着当年以民族的名义切割的刀痕。铁托策划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料到故事的结尾。
我回到贝尔格莱德准备回国。出境时,塞尔维亚的移民局官员发现我的护照上有科索沃的出入境章后,面无表情地“啪啪”两声,在上面盖上蓝色“注销”字样。
这是他们唯一能表达愤怒的方式。
*讲述游历世界七大洲八十余国以及神州大地的旅行故事
*旅行传媒特约主笔,作品在多个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纯粹原创图文,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忽然一眼的影像旅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