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经济 >> 正文 >> 正文

萨拉热窝,你超越了我对你所有的钟情与想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19/4/11

争取做最全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拍摄场景指南!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场景指南示意图。

引言

作为七十年代生人,我最早获得影像记忆的外国城市,不是纽约,不是巴黎,而是萨拉热窝。这要归功于一部电影,它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前南斯拉夫电影在七十年代被引进到国内,配上超豪华的译制和配音阵容,马上震撼并征服了当时所有的中国观众,并在整个八十年代在电视台上反复播放。在影片中,德国军官穿着帅气的军服,用手指着墙上巨大的军用地图,铿锵有力地说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里——萨拉热窝!这座城市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在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是很重要的!”片头过后,借党卫军上校冯?迪特立士和少尉比绍夫之眼,居高临下展现了萨拉热窝城市全景,伴随着著名开场白:“啊…一座很美丽的城市,比绍夫!”让人印象深刻。影片中瓦尔特带领游击队员们和敌人斗智斗勇,也同时带领电影观众们走遍了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很多标志性景点,比如钟楼、清真寺、铜匠街,都在影片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看了无数遍电影的我,对这座城市简直如亲人一般熟悉而亲切。萨拉热窝,就这样永远深埋进了我的童年记忆!

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命运将我抛到大洋的彼岸。因为工作和生活的缘故,我到访过许多欧美名城。但它们对我来说,是新的发现,有新的惊喜。对萨拉热窝这位童年的朋友,由于时光久远,生活忙碌,我已将它忘记。直到今年因故到贝尔格莱德开会,想到两座城市原来同属南斯拉夫,应该相隔不远,于是决心成行。一旦决定,便无比激动起来。虽然这座城市我从未亲临,但藉由回忆的力量,这次到访更像久别重逢。萨拉热窝是否和我记忆中的一样?是否和我的想象一致?期盼中又有忐忑,更有一丝伤感年华与童年怀旧的意味。一做研究,才发现从贝尔格莱德到萨拉热窝并不容易。南斯拉夫解体后,两城之间火车停运。公路交通只在塞尔维亚境内有高速,在波黑境内都是盘山公路,崎岖坎坷。无论坐大巴小巴,出租拼车,都不会令人轻松。经过七个小时的颠簸,远远地看到山顶之上的白堡,我知道马上就要到了。经过一条黑暗的隧道,一转角,带着耀眼的光茫,萨拉热窝一下就撞到我的眼前。在夕阳的余晖下,它充满着各种色彩各种声音各种气息,将我一下子揽入怀中!匆匆办理了入住,我赶在落日前登上黄堡,俯瞰全城。上校说得对!这是一座绝美的城市。萨拉热窝,我要大声对你说:你超出了我来之前对你一切的钟情与想象!

夜幕降临,夜寒初降。经过一天奔波,筋疲力尽。小饭馆里,一碗热腾腾的萨拉热窝鸡汤,再加一盘青椒包肉(stuffedpepperswithmincedmeat)。切下一块,放在勺里,蘸上汤汁和cream,放入口中,一刹那间感觉自己真是获得了救赎。

明天,我将沿着瓦尔特的足迹,真正走进这座城市,走进自己的童年记忆。在来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将电影著名场景截图打印出来,准备按图索骥。

重走瓦尔特之路

第二天一早,我开始寻找这些熟悉的场景。下面的逐帧对比,就是我的成果。我由衷地欢喜,因为这座城市没有变,还是我记忆中的样子。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大城市每天都在摧毁与建设,铲平了旧日楼宇街道,抹去了我们宝贵的童年记忆,城市也变得冰冷与陌生。而在离中国几万里远的这座城巿,一个中国人却能找回他温馨的童年记忆。这又是多么的讽刺?铜匠街,钟表店老板谢德一边走一边和人有礼貌地打招呼。

从这道门走进去,慷慨赴死

特务在等待与瓦尔特的会面

特务在紧张地踱步

转身,钟楼枪声响起

听到枪声,瓦尔特驻足从这个窗口往里看。一个小细节是为了脸部不被割裂,栏杆被锯断了两小块。

谢德倒下。地上的标志物那几块大石头还在。镜头从这个角度照进去。看到倒在地上的谢德。为了镜头美观,栏杆被锯断了两块。

瓦尔特冲到钟楼下面。在这个拐角干掉一个德国兵

钟楼入口现在是个小吃店

从钟楼居高临下射击

小巷中德国兵纷纷倒下(有点抗日神剧的范儿)

苏里和同伴在这条小巷和敌人激战。右边墙上伸出两个水龙头,现在还长流不息,供行人解渴。

苏里他们避让进了GaziHusrevBegovaMedresa(奥斯曼时期的伊斯兰学校)。在屋里和埋伏的敌人展开格斗,然后突围而出。

苏里从学校屋顶一跃而下(够高的。真跳下了腿得断)

瓦尔特从钟楼下来后,沿这条小巷跑来。在路口做个手势,和苏里他们会合。

瓦尔特他们跑过铜匠街。一个小丁字岔道。群众从小道推出一辆车挡住德军去路。

铜匠街一家店门口的中文告示。

年轻游击队员夜袭德军卡车场景。房子大形还在,门窗已改。

电影中感人至深的认领亲属尸体的场景,山坡上的一个小广场。右边的一排房子也是大形还在。

摩托车汽车追踪场景。正面楼现在被刷成红色。左边房子门面一点没变。

女叛徒米尔娜和吉姆接头的广场。左边是东正教教堂(CathedralChurchoftheNativityoftheTheotokos),正面背景的楼群一点没变,但视线被广场正中的大树遮挡了。老人们在广场中下巨大的国际象棋。

路上遇见一位老大爷,风度潇洒。老款的风衣和帽子,和电影中认领亲属尸体那场戏里的群众演员一模一样。好像直接从电影里跳出来的。健歩而去,只留背影。

山城陡峭,路中间安有扶手。

钟表店老板家之考据

在电影中,钟表店老板谢德的家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场景,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并寻找它的原型。从谢德女儿阿兹拉的这张背景来看,这是个幽静的小院,有两层小楼,木结构明显。

而室内则比较奢华,有复杂的装饰,包括墙上挂毯和绣花窗帘。看来是个豪宅。

瓦尔特和谢德交谈的场景显示这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房间,不是奥匈帝国时期的欧洲风格。

如果对波黑历史比较熟悉的朋友会认出,这是典型的十七世纪晚期奥斯曼土耳其占领时期的波斯尼亚民居的会客厅(这样的民居在Mostar也有)。其特点是沿着墙一圈坐榻,中间是空地,放有茶几。这样宾主可以围几而坐,品茶聊天。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的豪宅,在萨拉热窝不可能太多,很有可能现在成为了博物馆。因此,我google搜索下BosnianhousemuseumSarajevo这几个关键词,马上就查出来一个SvrzoHouse。从网上照片看,两层小楼的各种细节都和电影中吻合。而会客厅的结构也和电影中基本符合。电影使用了SvrzoHouse作为谢德的家无疑!

电影中的其它场景

很多朋友们对钟表店,照相馆和库斯曼地球厅等场景感兴趣。但很可惜,网友给出的钟表店地址不对,没有找到。而其它的场景则目前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考究了。白堡在白堡的废墟,瓦尔特他们假扮德军,成功将安插进游击队的德国特务除掉。

电影中出现的比斯特里克车站(BistrikStation)。车站主体建筑还在,但比较破败。当地政府已有修缮计划,据说要恢复原样。因为离老城比较远,这次就没有去。

这是网上的图。

电影开始时冯?迪特里士和比绍夫俯瞰萨拉热窝全景的制高点,有很多人说是黄堡。实际是不对的。黄堡位置偏右,无法照出电影中的角度。有的朋友爬到更高的白堡,角度是对了,但高度又太高了。真正的电影取景位置应该是在黄堡和白堡之间。这次限于时间原因,也无法深究了。

博物馆电影中伊万被特务跟踪来到一个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现在是波黑国家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BosniaandHerzegovina),在火车站附近,稍微有点远。伊万在一楼踱步,特务在二楼观望。

大学生们鱼贯而入,挡住了特务。台阶上的巨大装饰物还在原处。

特务们从博物馆正门出来,钻进汽车。

飞鹰药房电影中伊万和特务去的飞鹰药房,也被其他网友找出了。居然现在还是一个药房!就在拉丁桥往里走一点,名字是ApotekeSarajevo。其他网友提供的图片

电影场景位置示意图

下面是两张电影拍摄场景位置示意图。第二张图的浅红色线是瓦尔特和德军巷战的主要场景。

饮食小考

电影中有一个小细节,之前没有注意过。这次利用在当地吃喝玩乐中获得的知识,才搞清楚。伊万和弗兰克在小酒馆碰头的时候,两个人拿着的酒杯非常奇特,和一般的酒杯不同。这种酒杯是用来喝当地的一种特产叫Rakija的水果白兰地酒的。这种酒是蒸馏酒,有各种水果口味,但度数很高,达到40度。当地人用蒸馏瓶形状(上面紧口狭长,下面大肚平底)的小酒杯来喝。电影中不仅这两个人喝的是Rakija,跟踪他们的特务也是在用这种酒杯喝Rakija。这种酒杯在贝尔格莱德各种旅游品商店有售。我也买了一个留念。

大名鼎鼎的波斯尼亚咖啡。太苦。标配方糖。咬一口方糖喝一口咖啡,还是喝不惯。

Bey’sSoup鸡肉汤。一般汤里加上奶油。醇香。

Burek,味道和国内馅饼非常像。但偏咸。当地人一般浇上无味的yogurt一起吃,可以冲淡咸味。

BosnianLonac波斯尼亚炖锅

Cevapi,当地肉夹馍,里面是碎肉肠,配洋葱块。觉得一般。

其它美景

结语

短短两天时间飞逝而过,我坐着车离开。萨拉热窝,不知道我们是否还会重逢?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人无法真正回到童年,至爱也无法永相厮守。只要彼此想念,常存心底,也就够了!感谢你给我的回忆,萨拉热窝!

后记

从贝尔格莱德到萨拉热窝的往返,是一个漫长而又疲劳的旅程。单程要在路上耗费6到7个小时。在波黑境内的路况不好,一路颠簸。但也正因为如此漫长的旅程,让我有机会穿越了两个国家的国土,感受了它们的风貌,看到了溪流和高山,农田和牧场,乡村和市镇,乡间路头中午放学的小学生,路边酒馆里白日小酌的青年,结束了一天农活坐在后院歇息的老人,和傍晚在小镇街头聊天的农妇。出了贝尔格莱德,在塞尔维亚境内是广袤的平原。高速公路两旁的农田一望无际,风景和美国中西部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连农业机械化车辆和灌溉工具都是相同的。而进入波黑后,没有高速公路,道路险峻,只见群山巍峨,深谷激流,风景如画。两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如此地虔诚。在塞尔维亚境内,每一个小镇都有东正教教堂。而进入波黑后,清真寺逐渐出现并越来越多。而山坡上的墓地是分开的。塞族人的墓地有十字架,而穆斯林的墓地有新月。他们几百年世居于此,人种上并无差异,仅仅是因为宗教信仰不同,分成了不同的种族和派别。

在很多小清新游客的眼中,萨拉热窝是多种族融合的完美例子。是的,在几百米的距离内,你可以同时看到清真寺、犹太教、东正教和天主教的教堂。这座城市现在是这样的祥和与美丽!不同宗教种族的人民毗邻而居,其乐融融。真是这样吗?真有这么美丽吗?看上去美的东西一般都是危险的!不信你走上前仔细看看那些墙壁上的弹孔,和地上著名的萨拉热窝“玫瑰”,它们是上个世纪末惨烈的萨拉热窝围城战的存留。

因为最近的欧洲难民问题,种族现在是全球敏感话题。谈到种族斗争,巴尔干半岛就是一个最鲜活的标本和最沉痛的警世钟!这个半岛的人民进行了几个世纪的相互杀戮,而且肯定不会停止。我们在中国观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的时候,怎么可能想象得到20年后,萨拉热窝会再次回到炼狱,经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围城战,甚至超过了二战期间的列宁格勒。从城市四周的山上,狙击手将城市里面任何活动的居民当做靶子。萨拉热窝位于山谷中洼地这一特征,将它变成了被困者的梦魇和死地!前南斯拉夫本身就是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等6个独立国家组成。在每个国家内部,又嵌套着不同的种族,一环套一环。比如波黑就由波黑塞尔维亚族,波黑克罗地亚族,波黑穆斯林三大人口组成。国中有国,国中还有国。其种族混居之紧凑复杂,种族矛盾之纷乱,令人叹为观止。这么多种族和矛盾形成一个死结,完全无法理清。南斯拉夫解体后,这些国家和国中之国们开始了乱战。大的战争里面又套着小的战争。比如到年之间的波黑战争期间,萨拉热窝围城战是波黑的塞族人在塞尔维亚支持下围攻波黑穆斯林和波黑克罗地亚人,后两者是联合的。但在距离萨拉热窝车程仅2小时的莫斯塔尔小镇,则是波黑克罗地亚人在克罗地亚支持下对波黑穆斯林进行了围城战。一夜之间,在一个个城市百年毗邻而居的邻居们开始相互杀戮!而这场景在几百年间已经出现过无数次。正如没有任何机制能够阻止上一次的屠杀与疯狂,同样也没有任何机制能阻止下一次的爆发。所谓巴尔干火药桶,就是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被点燃,但你知道它肯定会被点燃。现在白左小清新们,狂热地引入和本土文化难以融入的难民,他们在制造一个更大的巴尔干,一个全欧洲的巴尔干!在从萨拉热窝返回贝尔格莱德的途中,尚在波黑境内,我发现很多城镇挂着三色旗,和波黑蓝黄星星的国旗不同,和塞尔维亚国旗倒非常接近。问了司机,原来波黑自代顿协议后被分成两块。由塞族人控制的地区,又建立了塞族共和国(RepublikaSrpska)。也就是说虽然波黑从南斯拉夫独立了,但自己又分裂成为按照种族划分的两块,而塞族共和国就是波黑的国中之国。在这里,西方大国的政治家们,用有限度的隔离,而不是他们所鼓吹的种族融合,使得当地人民暂时获得了平静,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讽刺!

搜索“blfenghuangtour"或扫描以下







































北京中科医院十二年致力公益事业
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