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经济 >> 正文 >> 正文

萨拉热窝丨从战火之殇到重生之美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19/1/6

两场世界大战

4年波黑内战

15万人被清洗

28万人死亡

一个只有万人口的国家,

却有多万人沦为难民。

个集中营

23岁以上的人都经历过战争岁月

一个满身伤痕的国度

——波黑

一座在战火中涅槃重生的城市

——萨拉热窝

每每看午间新闻后的天气预报,总能听见电视里播报萨拉热窝。萨拉热窝,这座城市在记忆中仿佛总与战争有关。如今真正的站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时,才知道这座城市比认知中的更神秘,更复杂,更具魔力。

一路从萨格勒布开进波黑境内,远离克罗地亚富饶的海岸线,茂密的森林与葱郁的山野,让波黑拥有与克罗地亚截然相反的景观,从环山公路俯冲而下,萨拉热窝房屋密集的城区跃入视野,现代化崭新的高楼大厦与远处斑驳墙壁的老城区交相辉映,庄严肃穆的天主教堂与奢华精致的清真寺林立其间,黑纱遮面的穆斯林女人与踩着高跟鞋、化着精致妆容的西方女性并肩而行。奇妙,是对萨拉热窝的第一印象。

对于70年代生的中国人来说,萨拉热窝并不是一座陌生的城市,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成为娱乐匮乏的年代里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瓦尔特更是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典范。

如今,这座浴火重生的城市,仍保留着战争岁月时的弹痕与遗迹。年才结束内战的波黑,用23年时间重新将历经苦难后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深沉又朴实。

法国导演伯纳德·亨利·莱维(Bernard-HenriLevy)曾说——「你无法想象在这城市中能找到避免炮火的地方,你可以感觉到没有人可以活着出去。城市的十分之一处于大火之下,也许有上千个在死去的人身上留下个记号的狙击手,他们射人犹如对着靶子练习。」这段话描述了残酷的“萨拉热窝围城战”。

萨拉热窝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走进这座城市之前,先简述一下波黑历史。

波黑历史简述

公元4-5世纪,匈奴人大举西进,一部分斯拉夫人南下至巴尔干半岛,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新的民族。

6世纪时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15世纪时,奥斯曼帝国攻破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随后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土耳其、黑海沿岸及巴尔干半岛,在土耳其人的压迫下,巴尔干半岛部分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成为穆斯林,从信仰东正教变成了信仰伊斯兰。

时间变迁,王朝兴衰,奥斯曼帝国在20世纪时逐渐衰弱,年波黑沦为奥匈帝国的属地。随后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年波黑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占主导地位的仍旧是塞族统治者,大力推行塞尔维亚主义,并不承认波黑、黑山等斯拉夫人是独立的民族,从而加剧了各种族之间的矛盾。

年铁托去世,南斯拉夫开始摇摇欲坠,于年开始解体。波黑则于年独立,塞族随即宣布脱离波黑独立,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最终导致波黑内战。

年,冬季奥运会在萨拉热窝举行。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冬奥会。

山坡上层叠的房屋

萨拉热窝老城街道

相比一战,年宣战并持续到年结束的波黑内战才是这座城市历史上最大的创伤。波黑内战,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这场巴尔干半岛上长达四年之久的种族屠杀让波黑多万人互相残杀,无数家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势力包围,整座城市犹如人间炼狱。臭名昭著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更是欧洲最严重的一次屠杀行为。

年,波黑内战结束。

战后的今天行走在萨拉热窝大街上,斑驳废墙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见证着这座城市从毁灭到重生,从围困到自由。人们将密集的弹孔涂鸦成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图案,虽然战争已远去,但高楼之上的弹孔仍然无时无刻缅怀着那段犹如人间炼狱般的岁月。虽已是和平年代,但这座城市多少带着几分悲情色彩。尽管这座城市至今还在抚平战争所带来的后遗症,有一半的年轻人面临失业,但人们依然会用笑容迎接崭新的每一天。

墙壁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

拉丁桥丨一战导火索

波澜不惊的米利亚茨河穿城而过,岁月变迁中巍然不动的拉丁桥,见证了萨拉热窝的兴衰,也听闻了战争岁月时的炮火。如今的拉丁桥上游客如织,当历史在时光中翩然而逝,民族与政权之间的恩怨是否也能像这静静流淌的米利亚茨河水一样释然。

年刺杀斐迪南大公事件,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也让这座米利亚茨河之上籍籍无名的石桥——拉丁桥,成为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

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访问萨拉热窝,就在距离石桥几步之遥的地方,热血青年普林西普用手枪刺杀了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引爆了一战,随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从此少年成为赛族人心目中的英雄,石桥也改名为普林西普桥。

阴天

夕阳

欧洲耶路撒冷丨文化交汇之地

正如Ferhadija大街上那句“SarajevoMeetingofCultures”——“萨拉热窝,文化交汇之地”一般,这座有着“欧洲耶路撒冷”美誉的城市就像一处文化与宗教的大熔炉,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穆族人、天主教徒、穆斯林,多种文化与宗教信仰在萨拉热窝落地生根,在经历了民族矛盾激化的战争后,如今却也能和睦共处。

短短的一条街上坐落着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教堂,能在这么近的距离看完不同宗教的建筑,是萨拉热窝的特色,也是当时社会对宗教开放包容态度的最好见证。其中古老的钟楼与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取景地。

露天咖啡座比比皆是

巴什察尔西亚丨历史的缩影

萨拉热窝老城区——巴什察尔西亚,是这座城市历史的缩影,自古是巴尔干半岛商贸重地的萨拉热窝曾是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城市。黄金时代的巴什察尔西亚老城仅商铺就有上万个,邻国的商人更是从杜布罗夫尼克、威尼斯等地慕名而来。可惜0年的大地震损毁了大部分房屋,年萨伏伊人入城纵火,烧毁了部分商铺,年奥匈帝国占领萨拉热窝后,在老集市附近建起了一众欧洲风格建筑,老城区昔日规模不再,却也保留了几分古朴的气质。

如今政府翻新了老城区,昔日的土耳其市场直到现在也依然游人如织,色彩斑斓的小物件琳琅满目,充满质感的铜器陈列在玻璃橱窗内,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属光泽,广场旁的铜匠街,至今还保留着手工打造铜器的传统。描绘着老城区原貌和现状的水彩画、油画摆放在街角售卖着,画家坐在画架后趁着午后的阳光打着盹。

斑驳的木门

精致的手工铜器

不远处庄严肃穆的天主教堂旁聚集着众多的露天咖啡座,当地人只要一壶咖啡便也能百无聊赖地打发下午时光,相隔不远处又是高耸的清真寺宣礼塔,阿拉伯水烟馆点缀其间,烤肉的香气飘荡在拥挤的石板街道上,烟雾缭绕。

衣着时尚、口涂红唇的西方女郎与黑纱遮面的穆斯林女子行走其间,塞比利喷泉前的小广场上密密麻麻聚集着无数等待起飞的鸽子,欧洲大陆最早运行的有轨电车穿越整个城区在身边咔咔驶过,远处的高山之上房屋层层叠叠,茂密的树林已被秋色染红,这副景象令人感觉身在欧洲,却仿若在神秘又迷人的亚洲集市。

萨拉热窝丨一座被墓碑包围的城市

走出老城区,沿着米利亚茨河前行,位于ZmajaodBosne大街上的黄色醒目建筑在波黑内战中曾入住了大量记者发布波黑战况,同时这里也是狙击手的窝点。

无数子弹从这座名为HotelHoliday的酒店天台射出,夺走了无数萨拉热窝人的生命。如今酒店已重新装修,但天台依旧保持着战争时的样子。

欧洲最早的有轨电车在这里

现代建筑仿若另一个世界

老城之外的街道上,一座座大型商场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建筑与老城区的风格截然相反,崭新的时髦商铺仿佛向世人展示着萨拉热窝正在挣扎中渐渐复苏。的确如其他旅人所说,萨拉热窝很美,但这份美太过沉重,接连不断的战争给这座城市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创伤,而萨拉热窝却在燃烧的战火中一次又一次地重生。

萨拉热窝特色门把手冰箱贴

米利亚茨河畔上的建筑依然伤痕累累,河畔两岸的山坡之上是一片片令人触目惊心的墓地,埋葬着波黑内战中死去的士兵与平民,墓碑上大多没有名字,逝者大多也只有20多岁,美好年华中却饱受战争摧残。

夕阳余晖的光芒洒在萨拉热窝老城上,清真寺的宣礼塔又开始诵读古兰经,天主教堂肃穆的钟声响起,橘色的阳光映照着城市中飘落的灰尘,曾在很多年以前,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人在这里共同生活,和睦共处,可惜内战的硝烟在萨拉热窝的土地上蔓延,让这座美丽的城市从此陷入炼狱。庆幸的是,人们虽遭受战争的苦难,却依然用微笑迎接战后的新生。

科西墓园

城中最佳日落观赏地

从奥斯曼风情到奥匈帝国的荣光犹存,从南斯拉夫时代的冬奥会之城,到波黑内战硝烟中的人间炼狱,从斑驳墙壁之上的密集弹孔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萨拉热窝有太多讲不完的故事。

无论是在午间新闻的天气预报里,还是课本中的历史里,这座城市仿佛永远与战争脱不开关系。经历了4年内战,萨拉热窝一次次在战火中重生,历尽沧桑却也朱颜未改。

萨拉热窝,愿你的明天不再有战争。

好久不见/送你们一首歌

文字/立欣

摄影/玥桥

世界上有很多温暖的地方

感谢长按







































白癜风哪里权威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