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发展 >> 正文 >> 正文

渭南历史上神秘的军工厂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8/4

渭南人很少知道厂,但对“二号信箱”却耳熟能详。南塬边上这个曾经的军工厂,其编号代码总是让人感到神秘莫测。该厂由一条主沟和五条支沟组成,生产区各抱地势,错落有序的摆置于塬下杜化谷背坡沟一带。福利区在东边塬上,职工食堂、职工子弟学校、医院、灯光球场、商店、有线电视台等生活设施应有尽有。登上塬顶,向北俯视,整个厂区自然秀美,浑然一体屹立在南塬边上。昔日奋战在这里的军工人,无不为此感到亲切、自豪和骄傲。

艰苦的创业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毛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的指示,“各省市要搞兵工厂,先搞修理,再搞制造。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炸药。”年6月,经中央批准,陕西省地方军工增加了导火索厂和硝铵炸药厂两个项目,导火索按年产量万米能力设计建设。

年8月27日,工厂筹建处首批20余人到达渭南,随后多名职工相继向集中,进驻城关韩马村。为了早日建成地方军工厂,让毛主席党中央放心,广大职工脚踩粘泥,头顶蓝天,披荆斩棘,夜以继日地工作。9月份,开始征用土地,年底8栋“干打垒”平房放线完工封顶。年开始续建了12栋“干打垒”平房,职工随家属全部搬住。第二年,工厂主体建筑基本完成,相继投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先后组建了黑火药车间和导火索车间。整个六七十年代,工厂试制工业导火索、军工工业导火索、军品小粒黑药、手榴弹导火索;建成五六式40毫米火箭弹发射管生产线、85弹体和活塞生产线。八十年代初,建线和试制破甲弹,试产1、2、3号大粒黑火药。上述产品都投入批量生产,确立了在陕西省地方军工行业的地位。

年,五机部决定将原厂(铜川)整体搬迁(原厂是一个半自动步枪厂),我厂承担大部分迁并安置任务。年9月至12月,厂余名职工、多名家属子女迁往厂。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九十年代初实现全面转产。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激情澎湃地展开了二次创业。相继投资建成军(民)品生产线19条,有工业导火索、工业导爆索、特种专业爆破索、冷弯型钢、电梯、建筑机械等。年7月18日,企业以优势资产与陕西省技术进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组建陕西省军工(集团)秦东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职工简易房

年至年建厂伊始,20栋“干打垒”平房分两次建成,职工及家属全部搬住。七十年代末,我满怀激情,带着美好的憧憬,走上了军工厂的工作岗位,住宿被安排在女工单身楼里(筒子楼)。每年都有年轻人在筒子楼、简易房里结婚生子,奏鸣着锅碗瓢盆交响曲。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孩子们到邻居家写作业或蹭饭吃是经常的事。

房间有25个平方左右,分里外间,外间仅有8平方,住着一对母女,我和另一个年轻妈妈住在里间。孩子的爸爸来厂探亲时,我会主动到其他宿舍借住。两个大姐像亲人一样对我,她们说的最多的是,想到母子间去住。当我去过之后,才惊讶地发现,母子间仅有半间平房,外搭一个简易厨房,孩子玩耍、吃饭、写作业都在厨房里。房间里只能放一张床、一个五斗橱。没有窗户,白天回家也得拉灯。我们车间四、五个军嫂,她们一个人带孩子,上班前送孩子到托儿所,下班前接孩子、做饭,从来没有影响过工作。那时取暖、做饭都用煤炉子,烧的是蜂窝煤,要靠自己去煤厂拉,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四号信箱孩子们

露天电影

军工厂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是有苦有乐。当时,最受职工欢迎的活动就是看电影。我们厂露天电影院设在灯光球场里,条件在周边应该是最好的,曾经协办过全国农运会的篮球比赛。每当发行了新电影,大家都在打听什么时候能在厂里放映。电影由厂工会管理,放电影前都给职工预告。我们一年四季都在放,每周两次到三次电影,几乎雷打不动。孩子们往往连晚饭也顾不上好好吃,就吆三喝四早早地到电影场,用小板凳占好地等着了。冬天,职工家属穿着工厂发的黄大衣,坐在冰冷的灯光球场中,就像走进部队一样,电影不结束不回家。记得当时轰动一时的电影有《买花姑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地道战》、《地雷战》、《追捕》、《南征北战》、《小花》等。厂工会也经常组织文体活动,排演话剧、歌咏比赛、相声小品,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秧歌比赛,真是热闹非凡。也常常举办年轻人爱好的篮球赛、足球赛。

解放牌大卡车

七十年代,工厂有数十辆解放牌大卡车,主要是运输货物,但还有一个用途,就是春节送职工们回家过年。每年腊月二十左右,工厂就会通知各车间做好统计,让回西安、蓝田、富平、大荔、合阳、华阴等地的职工提前报名,工厂统筹安排车辆。那时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交通状况差,最近的路途也要跑上两个多小时,所以每到春节放假,最怕下雪。坐在敞篷大卡车上,大人们还好些,可怜的孩子们一个个会被冻得透心凉!尽管如此,大家都是归心似箭,提早到渭南县城买好东西,头天晚上到厂里的公共浴池洗澡,换上干净、漂亮的衣服,人人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休假结束回厂时,职工们就集中在送回家之前的马路边等车,到时大卡车停在村口路边,拖家带口地上车走后,会引起当地村民的羡慕,感觉当工人可真好!现在大家还常常谈起坐大卡车的经验:夏天坐大卡车是一种享受,再热的天只要车一起动,风就扑面而来,最好的位置是迎风站在车的最前面,有一种飒爽英姿的感觉;冬天在大卡车上除了全副武装外,最好就是缩着脖子低着头,相对要靠后面一些站;女同志则说,无论什么季节坐大卡车,无论坐大卡车去干什么,都不会晕车。大卡车就这样伴随着“军工人”,走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四十多个年头过去了,历史的风沙荡去了昔日的韶华,没有了火红的岁月,也没有了火红的歌。在“国退民进”的呼声中,年6月4日,渭南市国资委通过西部产权交易所,将秦东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私企。

如今,昔日的“军工厂”已荣光不再。也许再过上几十年,这个企业也不存在,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军工厂”那不变的印记。

热门文章排行榜↓↓↓

?记忆

渭南老火车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热帖

一个阳郭娃的阳郭梦!

?渭南乡土记忆

麦草堆

请在下面评论区回复您的观后感

渭南塬上最大最具人气的生活服务平台

编辑/闵盼龙

作者/周凤鸣

来源/老渭南

投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8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