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给你的印象是十年前的“土”还是现在的混搭?做为新一线城市,它有匹配的知识精英吗?做为郑州人,你对这个城市的文化人了解多少?你身边读书的人多吗?郑州是屌丝之城还是有文化的城市?
几个数据或许可以说明问题:目前,郑州市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8.9本,高于全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的4.6本,郑州市民平均每天通过各种媒介的总阅读时间为2.5小时,连续5年举办绿城读书节,读书人越来越多。
读书人多就会对城市精神产生兴趣和探讨。当一个城市不满足于高楼大厦,而想到应该承担的责任的时候,它就有了某种精神。
城市精神由四种人来决定:老百姓、管理者、学者和开发商。构建郑州城市精神,需要提升这四类人素质和品味,把这几类人整合起来,形成合力,而文化载体、文化活动就是粘合、整合这几类人的有效形式,营造文化氛围可以凝聚市民人心。
杨涟丨文
学者的城市
城市精神需要文化人引领。西安的贾平凹、谌洪果,成都的流沙河、冉云飞,北京的马未都、高晓松,南京的叶兆言、苏童,杭州的余华和麦家,上海的格非、许纪霖,都是各自城市中城市精神的代表,他们影响着这个城市,传承城市文脉。
当一个城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爱这个城市,对它有影响力,他们研究、记录这座城市的过往,这个城市的文脉就得以形成,这个城市也就有了某种精神。
目前,郑州有人在传承郑州文化,记录郑州生活,比如瓦尔特和郑子蒙。瓦尔特是媒体人,业余写郑州,写作理念是于点滴中,记录郑州,出了两本书《抚摸郑州》和《瓦尔特侃郑州》。
郑子蒙是80后,创建公号“郑说”,梳理研究郑州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他们写的是郑州的过去和现在,自己和朋友的日常生活,文章获得郑州市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5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