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部超级火的一战题材电影上映了,名字叫《》,相信不少人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
讲述的是英军的两个信使士兵接到上级的指令,要穿越火线到达战线的另一侧,让兄弟部队取消即将进行的进攻计划。
如果任务失败,兄弟部队发起冲锋,就正好中了敌人的埋伏,多号人可能就没了。
抛开这部电影卖点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不讲,今天就着重聊聊一战和一战中的信使人(TrenchRunner/Messenger)。
1一战说起一战,大部分人可能或多或少了解一点,我第一次接触一战就是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不过作为一个工科生,中考之后就已经把大多数内容还给历史老师了,后来毕业之后开始对历史感兴趣才重新学习了这段历史。
我还能依稀记得当年关于一战的考点,比如一战的根本原因是新兴大国与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矛盾,比如一战的导火索是斐迪南夫妇被刺杀,比如凡尔赛条约之后的五四运动,balabala...
如果详细介绍一战,三天三夜都讲不完,这里就帮大家简单重温一下这段历史,顺便给《》做个铺垫。
首先一战是关于利益的战争,新老势力对于土地资源的争夺,没有一方是正义的,可以想象成是两个黑帮团伙为了抢地盘而火拼,都想把另一边干掉然后接手他们的地盘。
在一战之前的几十年里面,整个世界在工业革命的帮助下飞速发展,新兴崛起的帝国德国、日本、美国实力越来越强大,对传统帝国英国、法国、俄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这些新老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缔结联盟制约对手,导致后来在欧洲大陆上诞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同盟关系。
就拿玩大富翁这个游戏做类比,本来英法俄三个玩家在棋盘上面玩的不亦乐乎,突然就有几个玩家要挤上棋盘一起玩,还想改变游戏规则,原来的玩家肯定不相干呀,就联合起来要把新来的玩家挤下去,新玩家也组团对付老玩家。
先是在年,欧洲的几个崛起的新玩家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结成秘密同盟,团结起来为向外扩张做准备,也就是一战中同盟国(TripleAlliance)的来源。
那个时候德国非常强盛,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打赢了普丹、普奥、普法战争,统一了德国,但是德国人知道自己单打独斗毕竟还是太难了,于是通过结盟拉拢周边的有野心的国家。
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了之后也不甘心,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德国始终都是身边的一个巨大的威胁,于是在19世纪末和俄国签订同盟协议共同进退,共同制约德国。
到了20世纪初英国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平衡,抗衡德国领导的同盟国集团,又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议,形成了一个三角闭环的三重协约(TripleEntente),这也是协约国的由来。
不过这个三重协议并不是攻守同盟,英国可以自行决定外交策略,没有说要强制参战。如果俄国或者法国被攻击,英国没有义务去帮助这俩,协约相当于是一个友好共识。
上面就是简化版的一战前欧洲背景,类似于欧洲的春秋战国,各种势力搅在一起,个个都是居心叵测,心怀不轨。
这样的局面最后在巴尔干半岛人民的努力下,演变成了战争。
巴尔干半岛之所以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就是因为这里复杂国家种族关系。
这里住着土耳其人、匈牙利人、奥地利人、塞尔维亚人等等,各个种族宗教信仰各异,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导致巴尔干地区各民族之间摩擦不断,经常爆发各种冲突,在一战之前这里还打了一场巴尔干战争。
于是一切都准备好了,大家都有了干架的理由,可以开干了。
整个开战的过程就像放鞭炮一样,欧洲的各个国家一个一个的互相宣战,最后整个欧洲就打成了一片。
先是奥匈帝国在死对头塞尔维亚家门口搞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人当作挑衅,打过无数仗的巴尔干人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萨拉热窝事件。
塞尔维亚的一个年轻人,趁奥匈帝国太子费迪南德出访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在光天化日之下干掉了他,点燃了鞭炮的引子。
奥匈帝国举国震怒,警告塞尔维亚,提出一大堆不合理要求。塞尔维亚不听,于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正式开打。
看着小弟被欺负,塞尔维亚的老大哥俄国不能坐视不管,开始全面战争动员。
德国感觉事态不妙,本来德国人猜想俄国人不会全面战争动员,结果俄国人反应这么大。于是德国想趁俄国动员完成之前赶紧击败俄国,就对俄国宣战。
但是德国感觉就自己和奥匈帝国两个国家可能够呛,于是拉拢了奥斯曼帝国,结成同盟,一起打土豪分田地,但是此时奥斯曼还没有参战。
后来又考虑到俄国和法国的同盟关系,以及德法一直以来的糟糕关系,德国人感觉法国迟早要和自己开战,所以决定先发制人,直接向法国宣战,西线战争开始。
根据德国人制定的施里芬计划,为了绕过德法边境的法国堡垒,德国军队要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然后趁俄国人没有准备好赶紧移兵东线击败俄国。
但是比利时是英国守护下的中立国,德国想借道中立的比利时进攻法国,直接被英国拒绝。傲慢的德国军队也不太在乎英国人的想法,直接踏入比利时,于是英国对德国宣战。
这下德国和协约国主力全都干起来了,大家小时候应该都看过《三国演义》,每次打仗的经典场面都是首领在前面冲,小兵跟在后面杀。现在领袖带头了,剩下的小弟也各怀心机入场了。
本来奥匈帝国只是向塞尔维亚宣战,后来跟着老大哥直接就向俄国宣战,德国小弟+1
鬼迷心窍的日本这个时候也盯上了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地盘,打着英日同盟的旗号宣布对德开战,协约国+1
同盟国F4之一的奥斯曼帝国开始还只是中立,毕竟国力衰退,但是还是被德国惦记着在。德国人本想送他们两艘军舰来讨好奥斯曼,结果奥斯曼政府仍然摇摆不定,于是遥控这两艘伪奥斯曼军舰出去炮轰俄国的港口。
就这样,奥斯曼被裹挟上了贼船,德国小弟+1
其他的国家就不仔细讲了,总之后来意大利、澳新、美国、中国等等加入协约国,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整个世界就彻底打成了一团乱麻。
2堑壕战前面提到了德国有一个施里芬计划,这个计划是德国前参谋长施里芬在任时提出的一个同时对付西线法国和东线俄国的战略计划。
当时制定这个计划的的背景是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分别取得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随后统一了德国。德国人虽然开心了,但是周边的国家却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法国和奥地利都是当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这下直接被普鲁士摁在地上打,彻底搅乱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想想半个多世纪之前法国军队还是横扫欧洲的,现在被这样欺负,法国人心有不甘,自始至终都提防着东边的这个崛起中的大国。
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面,法国人在德法边境以四个城市为中心修建了一系列的坚固工事,用于抵御潜在的来自德国的直接攻击。德国那边也知道法国一直在提防着自己,也在想办法绕过德法边境进入法国,实现德国的扩张梦想。
这个时候位置尴尬的比利时就要出场了,比利时夹在英国(海上)、德国、法国中间,还天真的告诉大家自己是中立国,不想被打扰。
奈何比利时自己条件实在太好了,瑞士能中立是因为是山区,没什么价值,但是比利时是一个大平原,还是一个工业大国,公路铁路这种基础设施修的特别好。中立国嘛,有英国老大哥保护,一心发展经济,也没什么历史包袱,防御上面自然不会像仇德的法国人那样疯狂建要塞。
所以综合各种条件绕道比利时就是自然而然的,至于英国这种习惯性嘴上一套实际另一套的国家,还真不一定会为了比利时把战士送上前线,而且要是真打起来德国人也不带怕的。
德国人认为俄国全面动员需要8周,所以按照计划,准备6周内搞定法国然后迅速移兵东线干俄国,利用法国战争结束和俄国战争动员完成之间的时间差,结束东西线两边战事。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说好6周内干掉法国,结果没想到法国人动员这么快,意志还特别强烈,外加英国远征军的支持,德国在进入法国之后受到了特别大的阻力。
西线战事的转折点出现在了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德国人势如破竹的攻势在这里遭到了英法联军的顽强抵抗,德国也没想到法国这么能打,最后在伤亡25万人之后开始向后撤退。
如果这是一场普通战斗的撤退,可能没什么可讲的,但这可是施里芬计划一部分,闪电战前身,就是一鼓作气打到对面老家逼迫对方投降的那种。现在在这里被击退了,意味着整个快速击溃法国的计划就泡汤了,德国即将面临东西线同时开战的局面。
此时的德国在战败马恩河之后,就开始回退,英法联军就开始在后面追,边追边打,不停的爆发小范围的遭遇战。
在战争里面有一个经典的迂回包抄战术,就是正面照样打,然后派一部分的人马迂回到敌人的侧翼进行包抄,让敌人多面受敌。这种战术从古代到近现代都特别管用,用的好就变成了瓮中捉鳖把敌人围在葫芦里面闷着打。
德国人和英法联军当然也懂这个道理,只不过战线南边都是山,不太好迂回,于是纷纷从北边迂回穿插。这样大家都从北边迂回,两边一起迂回自然就是“转角遇到爱”,来了场突如其来的邂逅,在阵地北边打起了遭遇战。
遭遇战打久了又变成了阵地战,然后继续往北边迂回穿插,双方在迂回的时候又遭遇上了,然后又往北边迂回,然后依次套娃,不停的把战线往北边拉,最后到了北海,也就是比利时海岸线,再往北就是大海没法迂回了,迂回游戏到此结束。
参战双方的这种类似奔向大海的迂回策略创造了一条长约公里的战线,从瑞士边境直接到北海,并且在未来3年里面基本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整个西线战事都是在这条战线上发生的,著名的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便是在这条战线上发生的。
当时由于火炮、重机枪的体积和重量的限制,没办法进行快速的机动作战。坦克在一战的末期才出现在战场,而且性能差对战斗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空军同理,当时还是主要用于侦察,所以一战还是以机枪大炮为主。
机枪大炮这东西虽然移动速度慢,但是杀伤力强,对付步兵跟打蚊子一样,用来作为防御武器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要进攻的话就比较尴尬。
首先防御方的大炮机枪放在掩体里面,就不太容易被干掉,其次如果你想用大炮干掉对面的大炮,自己的大炮就到了对方大炮的射程里面,反而可能被对方的大炮先干掉,所以一战的时候防御比进攻要轻松一些。
对付大炮机枪的方法也特别简单,要么跑得快,敌人瞄不准;要么就挖战壕,敌人打不到。对于步兵来说,跑得再快都不可能躲过大炮机枪的交叉火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挖战壕,西线几百公里的战线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就变成了堑壕战。
绕了一大圈,终于到了《》这部电影相关的部分。
从年到年,西线的堑壕战已经打了三年了,这三年里协约国和同盟国在这个公里的战线上死伤上百万人,尤其是年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就分别伤亡了70万和万人,士兵们跟飞蛾扑火似的奔赴战场然后成为了炮灰。
德国在经历了这两场战役之后兵力遭到了极大的消耗,考虑原先驻扎在索姆河附近的军队位置太靠近英法军队比较危险,德国总参谋长兴登堡决定将部队的位置后移几十公里到地形比较好的地方,然后修筑工事抵御英法的进攻,准备日后的反攻,这条防线就叫兴登堡防线。
在《》里面的两位勇士送信之前,德国军队就开始有序后撤到兴登堡防线,英法军队却误以为德国军队是溃败,可以趁胜追击,哪知道德国人已经在兴登堡防线那里等着英法军队的自杀冲锋了。
当英军通过空军侦察得知了敌人只是诱敌深入之后,赶紧派两位主角前往前线取消他们的冲锋计划,《》整部电影就是讲的就是这两位信使突入无人区到达友军阵地传达取消进攻命令的故事。
3信使上面讲的是《》的一个大致背景,不过可能有人有会问为什么不打电话或者发电报,当时已经有这些技术了,但是还人肉送消息呢?
答案就是那个时候的通信技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先进,虽然已经出现了无线电和电话,但是可靠性很低,经常派不上用场。
首先说说电话,早在年贝尔就研究出了现代电话的雏形,通过电流的变化将通话信息传递到对面,到年差不多已经过去了40年,应该说是比较成熟了。
在一战开始的时候法德双方就已经建成了比较成熟的电话网络,几千公里的电话线连接大后方和前线,前线也会通过交换机连接各个阵地。
按理说前线各个部队和后方总部的通信一般都可以通过电话沟通,取消进攻的命令只需要一个电话就可以完成,完全不用派人去。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电话的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需要通过电话线作为中间传播媒介,如果电话线被切断,电话机就变成了一堆废铁。
在各种抗日电视剧里面会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某日军分队遭到八路的猛烈攻击,日军大队长焦头烂额,在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队长决定给联队大佐打
这里是XX分队,我们遭到了猛烈的。。喂?喂?喂?八嘎~电话线又被八路切断了!
由此可见电话这种东西,很容易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经常是敌人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