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启动的此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这也成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亮点和最重要的部分。概括地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导教科书编写的新理念。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统领下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切实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尽管在以往的“双基”或“三维目标”中已经包含了核心素养的一些内容,此前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内容和显现方式上对此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对于今天统编教材的编写者来说,要如此明确地意识到并且要鲜明、切实地把五大核心素养全方位贯穿、落实到教科书中,这是一个新的要求,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么,统编历史教材编写组是如何在教科书中贯彻、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呢?下面,以必修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编写为例,介绍我们是如何以核心素养统领教科书编写的。
一、首先确定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宗旨和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在教科书编写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了此套教材编写的基本宗旨和基本任务,并将其作为工作的总方针和基本遵循。
基本宗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发展趋势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基本任务就是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学生还要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从编写体例上给予学生对历史发展大趋势的直观认识
《纲要》是普通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共同基础课程的历史教科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下册为世界史。
《纲要》上、下册均按通史加专题的体例编纂,根据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根据时序的发展和空间的联系设置单元内容,中国史10个单元29课(不含活动课),世界史9个单元23课(不含活动课)。单元的设计与课标的专题基本相对应。(见表1、表2,括号内为每个单元包括的课数。)
从中国史的内容可以看到: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中国人民近年的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近年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奋斗史,7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大趋势。
从世界史的内容可以看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经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这样的设计注重历史发展规律,从大的方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就为他们的历史观打下基础,帮助他们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同时有利于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从纵向与横向的学习专题设计中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教科书要在各学习主题之间建立相互间的时序与空间关联。具体地说,时序,就是在各学习主题之间以时间的延续相连接,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系统性。例如:中国古代史的6个专题(4个学习单元)覆盖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王朝,包括统一王朝时期和重要的地方政权分立时期;中国近现代史的8个专题(6个学习单元)包括了自晚清以来中国革命的所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世界史的10个专题(9个学习单元)也涵盖了上至各文明古国、下至当代世界的世界历史发展。
空间,就是在时序的大框架下,呈现各学习主题之间的不同空间联系。如中国史在发展过程中与世界其他地区、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世界史在发展过程中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体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各区域历史的横向互动与共生及其相互关系的不断强化、发展。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演进,从而形成历史的整体发展观。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从对历史的叙述中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涵养家国情怀
教科书对历史的叙述,从本质上说,就是在国家的要求下、在体现国家意志的前提下,编写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撰写的教科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也是学生理解历史、掌握历史解释的正确方法、路径和范式的样本。因此在教科书的编写中,我们努力在符合高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使内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兼顾具体性与概括性,使教科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读性、适用性。
同时,本套教科书的内容既重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又注意到全体学生毕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升学和兴趣的多元需求。高中历史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从简择要,更加注意分析性,使历史教育做到循序渐进。
另外,教科书的课文正文全部用大字呈现,有理有据地讲述具体史事,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科书,感知连贯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从而提高他们对史料实证的认识,以及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与此同时,教科书中始终贯穿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从功能性栏目的设计中综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纲要》上、下册均根据时序的发展设立单元内容。单元下设课、目。每课以正文为主体,正文一般3个目,也有2目或4目的情况。每课都辅以一些功能性栏目。
概述本单元所涉及的主要历史内容和学习要求,便于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开始之时了解本单元的内容线索和应掌握的必备知识。
置于每课的课文标题之下。通过导图和导入语,以情境导入的方式,生动、简洁地引出本课要讲述的内容。
置于每一目的标题旁,以精练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或要点。每目设一个学习聚焦。
上述几个辅助性栏目的设计,都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加强学生对历史主线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他们对重点难点的掌握。
配合课文提供简要的文献材料,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供学生阅读,加深学生对正文内容的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解释史料的能力。
配合课文,提供一段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学生要读懂材料再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从时间和空间等角度,扩展、补充正文内容,通过相关史事的讲述,揭示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及多角度多维度理解和构建历史的能力。
紧密结合正文提问,学生可即时回答,以训练学生的历史理解与历史思维能力。
这里的图表指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各种插图和表格。图表一般配有详略不等的文字说明,以加强学习的直观性。
此栏目包含“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两部分。“问题探究”结合每课内容设置一个思考题,“学习拓展”旨在训练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扩展历史思维。这个栏目力图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能力,多角度提高核心素养。
此外,上、下册各设一节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功能性辅助性栏目的数据统计如表3。
例如,第七单元是《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导语首先概括了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分别代表的国际秩序,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随后提出本单元的学习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变化;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下面具体以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为例,说明课文正文和辅助栏目功能的相互补充。
课文以一幅美西战争中的海战的绘画作为导图,其导语简要介绍了美西战争,并指出这场战争是第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从而引出帝国主义的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背景。
第一目为“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通过正文对帝国主义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以及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了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学习聚焦提炼了第一目的基本要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为了具体说明列强之间的矛盾,教材提供了第一个史料阅读,通过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的资料,说明了19世纪末英国与德国矛盾的尖锐化,以及英国舆论界要求用战争手段来防止德国竞争的主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帝国主义,教材引用了列宁对帝国主义定义的论述,作为第二个史料阅读:“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同时设计一个思考点: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学生可以通过总结本目的内容,概括回答这个问题,加深对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理解。在此目中,还提供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示意图,还有萨拉热窝事件中普林西普被捕的照片,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势,以及萨拉热窝事件等。
第二目简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其极端残酷性和长期性。“学习聚焦”提炼的要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战争特点,它指出,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教材提供了西线、东线主要的战场地图,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进程。在“历史纵横”栏目,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并提供了一张华工在英国军官带领下赴前线挖战壕的照片。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近年来学术界比较白癜风的治疗费用白癜风患者的饮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