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地理 >> 正文 >> 正文

西方通史一幅全景式的西方历史进程画卷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3/3/30
                            

原创任格致索恩thornbird

本期“索恩我读”作者:任格致,目前就读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本科二年级,主修历史学。

图片来源:社交媒体

梁迈

《西方通史》(四卷本)是由德国历史学家、柏林洪堡大学现代史教授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写就的一部皇皇巨著,这套著作从古代西方的东方源头谈起,一直叙述到最近的年。笔者是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学习历史学的大学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西方通史》(第一卷)展开评论。

温克勒在导论中指出,“西方”,这个概念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基督教欧洲,“西方”指的是使用拉丁语的西方教会的区域;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美才被纳入西方范畴,这是因为美国的力量此时已经可以与“老西方”平起平坐了。而在冷战时期,“西方”则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因素,代表着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和政治上的“民主”。同时,我记得,温克勒还写过一本书《德国,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写了关于德国与西方的关系变迁。

在“西方”的形成过程中,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基督教最初是作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的,温克勒用了不是很长的篇幅来介绍基督教会、教宗和罗马帝国及其后继者法兰克王国和皇帝们的纷繁复杂的关系,并分析了教权为何高于王权的历史因素。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会发动的旨在为了抗击伊斯兰教势力的一次旷日持久的征战,最后还是无果而终。在漫长的中世纪,也孕育着新生的希望,市民阶层的出现与城市的发展,以及封建制度和早期民族国家的产生,土地制度的变革,见证着此时西方的成长。

中世纪的晚期,进步并非体现在所有方面,对于犹太人的反感,成为那个时候许多国家在做的事情,对于巫术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寻找替罪羊,焚烧女巫成为一个好办法。终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重重阻力,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路德和加尔文成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两大旗手,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而言,加尔文派的作用要大得多,此后,天主教的势力被显著削弱,一百年后,三十年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给德意志带来巨大的破坏,年各个强国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促进了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和国际法的完善。

宗教改革相较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有些不宽容和迷信的意味。此后,一批哲学家开始了对一些观念的大讨论,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英国思想家霍布斯的观点,我在英国上课的时候,老师介绍过,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即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走向战争,所以要建立强大的立宪制政府。在17世纪的英国,历经内战之后,建立了短暂的共和国,此后又经过了一些波折,于年-年发生了“光荣革命”,此后,国王再无和议会叫板的力量了。

一直以来,专制主义被形容欧洲国家绝对君主制的无限权力,但是,这果真是真实存在的吗?其实,根据一些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观点,“专制主义”只是一个神话罢了,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大国均势中,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奥斯曼帝国的衰落,随之而来的是奥地利的崛起,法国和俄国是欧洲大陆两端的强国,俄国在彼得大帝的统治下,逐渐兴盛起来,在大北方战争中,打败了宿敌瑞典,一跃而成为强国。

启蒙运动并非是完美的,而是有一些局限性,启蒙思想家们的理想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欧洲不同地区的思想家们的观点其实有所差异,例如法国地孟德斯鸠、卢梭和伏尔泰较为一致,而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则更为相似。尽管他们的思想如深夜的群星般照耀天空,开明专制仍然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主流地位,经过漫长的准备与发展,终于,直到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将其付诸于现实。

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过,欧洲爆发的两场革命,一个是政治上的法国大革命,另一个是经济上的英国工业革命,被称为“双元革命”,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世界的诞生。而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是非凡的,它有着很长的准备期,温克勒在本书里称为“前史”。从圈地运动开始,农业发生了变化,商业也随之变化,而且自“光荣革命”后,法治在英伦三岛刻上了烙印,竞争精神和对幸福的追求使得人们想要更好的生活,反映在工业上就是更多的产量。

大洋彼岸的美国革命也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的一部分,从年“五月花号”到达北美大陆,到年的《独立宣言》,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独特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孕育并初步形成,与西班牙占领下的拉丁美洲殖民地不同的是,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大部分是自愿从英国前来的,他们大多数是清教徒,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所以,当宗主国英国要加税且在议会没有殖民地的代表的时候,北美殖民地发生了暴动并最终成功。美式民主在《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部分变为了现实。

在欧洲,法国因为支持美国革命,得到了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暴露了旧制度的危机,此时,年大革命前夜的法国就像是坐在火药桶上。在18世纪末期的时间里,法国的政治局势极其动荡,从攻占巴士底狱,到国民议会宣布废除君主制,到不同政治派别掌权,各方的力量在历史的舞台上周旋着,并最终迎来了另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拿破仑。

拿破仑从走上权力巅峰到惨败滑铁卢,不过十余年时间,却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他象征着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决心把这种成果扩散到欧洲其余地方乃至世界。引起了各个君主国,也就是旧制度的捍卫者们的极大的恐惧和敌意。君主国主持了几次反法同盟,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在波谲云诡的局势变幻里,拿破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胜利。但是,年的远征俄国,将改变这一切。俄国冬天的寒冷,补给线的过长,敌方坚壁清野的政策,使得法军惨败。不久之后,俄国和其他反法同盟国家追击到了巴黎,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入史书。但拿破仑仍图谋东山再起,在流放厄尔巴岛后,秘密潜回国内,调集大军,在滑铁卢一战中彻底跌入了深渊。

虽然拿破仑最终倒台了,旧制度得到了复辟,但是世界永远不可能再按照老样子进行下去了。年的维也纳会议,就是各个强国重新规划版图和势力的过程,在谈判桌上,大国均势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一直持续到百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曾经孕育了文艺复兴的地中海地区,此时爆发了革命,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属于法国革命的余波,而希腊的目的则是挣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西班牙本土的革命直接影响到了殖民地拉丁美洲各国的解放。由于西班牙本身自顾不暇,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拉美各国在此时迎来了独立。

美国在立国之初,奉行的是孤立主义政策,不愿意介入欧洲局势。但是在门罗任上,“门罗主义”那“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宣言似乎是孤立主义的继承,意在警告欧洲列强,不要干涉美洲事务,也为美国把拉美地区视为自家后花园埋下伏笔。

年,复辟后的波旁王朝再次面对危机,那一年的革命彻底推翻了这个王朝。从年到年,以金融贵族为主要支持者的七月王朝是法国的政治掌门人。年,整个欧洲大陆再次被革命所席卷,除了少数地区,如俄国和英国等,大部分地区面临着革命的挑战。这场革命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民族之春”,旧制度被瓦解又复辟,民族国家的思潮在形成,法国革命再次成立了共和国;意大利和匈牙利革命被镇压,德意志的统一和自由都成为了泡影。而仅仅4年之后,当年威震欧洲的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肆无忌惮地当上了皇帝,完成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19世纪中叶,美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西进运动的进行,使得美国横跨两大洋,而这些也都是建立在美洲原住民的血泪之上的。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民族国家和帝国”中,温克勒叙述了西方如何在民族国家和帝国之间的博弈,并且到了20世纪的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尽管俄罗斯帝国全力想做“欧洲宪兵”并协助其他君主国镇压了年中东欧地区的革命,但是,英法两个大帝国不想看到俄国势力过大,于是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了。这场战争是第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双方均运用了许多现代手段。结局自然是“先进”的英法获胜。此后俄国开始了农奴制改革并缓慢地进入现代化进程。

19世纪中期的时候,西方殖民的触角开始接触并控制曾经向往的、富庶的东方。印度全境都成为了英国“皇冠上的明珠”,中国的国门也被西方的坚甲利兵和坚船利炮所打开,日本在“黑船事件”后被迫开放了边境。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极力阻止德意志的统一,但是在三次王朝战争后,德国统一并且成为一个新的强国。意大利也完成了统一,成为了一个民族国家。而美国则陷入了内战,内战的原因在于南方棉花产业的兴盛与由此带来的奴隶制存废问题,在西进运动后,有更多的地方加入联邦,这些地区应该采用哪种制度呢?经过多轮谈判未果后,内战爆发了,战争最终以废奴的北方获胜。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战争的阴云就在欧州上空不散。各个国家开始抓紧战备和结盟。从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到英国的“光荣孤立”,等等,殖民主义的疯狂扩张让西方达到了巅峰。法国和俄国的协约,它们成功拉拢了英国放弃了孤立政策,加入协约阵营。而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则是三国同盟。美国由于结束了内战,清理了国家发展的障碍,在19世纪90年代,成为了“新西方”的一员;俄国由于农奴制改革带来的问题,在现代化道路上踯躅前行,尽管工业和经济发展很快,但是革命的危险始终存在,从民粹派和民意党的炸弹,到布尔什维克的宣传鼓动,成为帝国的难题。奥匈帝国是一个“双元帝国”,民族成分多样,帝国内部的政治架构也十分复杂。德国作为后起之国,想要在世界版图上有更多的地盘,伯恩哈德冯比洛在年12月6日德国国会发言中宣示,德国要“阳光下的地盘”,明确和英法老牌殖民帝国相竞争,增加了冲突与对抗的可能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十几年,西方世界实际上仍然是19世纪的延续,因为此时的国际格局仍然是维也纳体系。在协约国与同盟国几次危机得到有惊无险地解决后,年的萨拉热窝终于成为了世界级大战爆发不可避免的导火索,西方文明到了要经受考验的时刻。

温克勒的《西方通史》洋洋洒洒几百万字,用清晰的脉络、晓畅的语言和提纲挈领的风格,凝练地把西方世界从孕育、诞生、形成、发展、高潮描述得令人惊叹,用大师手笔,给了我们一个西方的全景式历史进程的画卷。

—END—

《西方通史(全四卷)》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AugustWinkler)著

一部值得案头常备的权威之作

著名历史学家、德意志联邦大十字勋章获得者一人所著,历时五年,四卷巨作,共厚达页;宏大的视角、鲜活的历史、流畅的文笔,首次填补了一项早就该填补的空白,是今日国人不可不读的世界史鸿篇巨制。

一部“跨大西洋”的总括史

把欧洲和北美历史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放在大西洋或西方的语境中进行探讨,打破了按国别和地区撰史的地区国别史和按时间顺序书史的编年史,是一部“问题史”和“话语史”。

一部因果脉络解读手册

考察世界各地在同一时间段的价值规范发展的非同时性,展现了围绕西方的西方化这一核心主题的历史连续性和因果脉络,立体而全面地构筑了一个关于西方价值规范既分区并立,又往来交叉的史学空间。

《西方通史》各分卷内容梗概

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

本卷所描绘的世界史宏图,时间跨度从古代源头直至20世纪;作者温克勒以罕见的大师手笔和生动的历史叙事,清晰地提炼此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描画各种政治思想的轨迹,告诉我们何为“西方”。

世界大战的时代,—

战争、危机、灾难——对于许多身处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年就像是第二个三十年战争,它是西方史的“德国篇”,也是人类史最可怕的篇章:最终以欧洲犹太民族的毁灭,以20世纪国家犯罪史上最彻底的大规模屠杀,以德意志帝国的灭亡而告终。

从冷战到柏林墙的倒塌(出版暂缓)

柏林墙倒塌之后,一个时代走向了终结。本卷将年的扣人心弦的状况在宏大的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展开,巧妙地刻画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联解体的这几十年,清楚地展示了年到年是怎样的时代转折点,并详述了这三年时间的不平衡是如何出现的。

当前时代

自从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既没有变得更加简单明了,也没有变得更加充满和平。在精彩纷呈的《西方通史》最后一卷,回望“第三波全球化”进程,温克勒不仅引领读者走进我们当代的历史之中,而且紧迫及时地告诉我们,当前的危机和不确定之所在。

关于作者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AugustWinkler),年生于德国的一个历史学世家,学习历史、哲学、公法和政治学,年在图宾根获得哲学博士学位,32岁时即获得近代史和政治学的教学资格,自年起在柏林自由大学、弗赖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等任教。出版有《西方的困局》《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魏玛共和国的工人与工人运动》等著作,其中四卷本《西方通史》于年获颁莱比锡欧洲图书奖。温克勒还是一位充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1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