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中国上映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年曾引起轰动,在那个文化生活和物质一样匮乏的年代,绝对是圈粉无数的大片,至今还是很多人心目中永远的经典。
图1:《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海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中国上映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时曾引起极大的轰动,在那个文化生活和物质一样匮乏的年代,绝对是圈粉无数的大片,至今还是很多人心目中永远的经典。
这部影片是南斯拉夫——这个国家现在都已经没有了,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黑宣布独立,并引发了波黑战争(本片导演哈·克尔瓦瓦茨就是在波黑战争引起的饥荒中饿死),南斯拉夫解体,没有宣布独立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年南联盟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成为松散的国家共同体,南斯拉夫这个国名由此成为历史名词。年,黑山脱离塞黑,当年南斯拉夫彻底分解为六个独立国家——在年拍摄,北京电影制片厂于年引进并出品了译制片,但是当时并没有公映,只是在小范围里作为内部影片放映,那个时候能搞到两张内部票,绝对是非常拉风的。直到年才在全国公映,这时已经是改革开放开始的年前夜了。
图2:《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片头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德军计划将巴尔干半岛的A军团北调,以对抗苏联红军。为了保证A军团的这次战略性调动,德军制定了“劳费尔计划”,用萨拉热窝丰富的燃油资源供应A军团的装甲部队。为实保证劳费尔计划顺利实施,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希被派往萨拉热窝,负责消灭瓦尔特领导的当地游击队。冯·迪特里希派出卧底假冒瓦尔特,在叛徒的内应下,假瓦尔特与几名真正的游击队员组成抵抗委员会,查找瓦尔特的线索,并消灭游击队。
真正的瓦尔特有点神出鬼没,相貌、身份和行踪都少有人知,所以才被假瓦尔特钻了空子。之后瓦尔特和对手斗智斗勇,终于查出了叛徒和卧底,并成功破坏了德军的劳费尔计划。
情节曲折紧张,惊险刺激。而且集枪战、武打、谍战、侦探片的元素于一身,画面在没有3D效果的年代,极具视觉冲击力,在极富东欧风情的街道上汽车与摩托车的追逐,手术室巧妙的掉包计,清*真寺里的枪战,真假瓦尔特的徒手格斗,列车顶上的拼杀,燃料列车撞击大爆炸……确实给人以目不暇接一个高潮紧接一个高潮的感受。
图3:影片曲折紧张,惊险刺激
假瓦尔特打入游击队,真瓦尔特冒充德军军官清除混入解放区的卧底,故意把基斯作为叛徒“清除”……这样的无间道在当年也是令人耳目一新撼人心魄;高冷的女叛徒半夜打开隐藏在假人衣架里的报话机进行联络,还有貌美如花的年轻女游击队员阿兹拉在敌人的探照灯照射下中弹身亡等场面,也都是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图4:女游击队员阿兹拉在敌人的探照灯照射下中弹身亡
而且片中的台词也是非常经典,当年谁不会来上几句?
“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希已经到达萨拉热窝”
“愿上帝保佑追击者,同时也保佑被追击者”
“我要放大一张我表妹的照片”
“党卫军少尉先生,我要做得正相反”
“萨拉热窝公民们,德军司令部最后一次公告”
图5:“萨拉热窝公民们,德军司令部最后一次公告”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连接头暗号都这么诗意)
“肖特呼唤康特尔”
“士兵的命运是经常变化的,哈根先生,在这次战争中他们也不是第一次受骗”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我一来到萨拉热窝就开始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
——“您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
“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
不过当年看的时候,有些桥段还是令年幼的我很不理解,与以往的革命战争片怎么有些不一样?
比如,党卫军上尉比肖夫,冯·迪特里希上校的副手。总是斜戴着军帽,有几分坏坏的味道,再配上酷酷的党卫军制服,扮相和以往獐头鼠目的反派完全不同。他本来准备屠杀来收尸的游击队员家属,但看到人群缓步但又坚定地走过来,却下令部队撤走,并没有穷凶极恶地向平民开枪。坏人真的会在手无寸铁的平民面前胆怯?还是人性未泯?影片最后,他又奋力挽救即将相撞的列车,放弃了跳车逃生的机会,拼命摇动制动手闸直到最后,这样尽职的军人也不像以往国内战争片里总是贪生怕死的反派。
图6:党卫军上尉比肖夫
更颠覆的是钟表店老板老游击队员谢德,这可是一位真正的游击队员,最后是为了保护瓦尔特而壮烈牺牲。但他却劝自己的女儿不要参加游击队,“面对敌人,有的人投降了;有的人在战斗,还有很多人在等待,你是个姑娘,你应该等待……”在慷然赴死之前,对自己的徒弟交代后事,最后叮嘱徒弟的是要学好手艺,而不是拿起武器继续战斗。这哪像老革命啊,简直就是叛徒言论啊!
很多年以后,对于二战有所研究,才发现影片里不少细节还是很有意思,例如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矛盾。
“哈根算个什么军官,这么感情用事。”——“真没用,典型的国防军!”
国防军是传统的政府军,正规军,所以对党卫军的很多战争暴行是不满的,很多国防军的高级将领从内心都是反对希特勒的,年7月20的暗杀希特勒的政变行动,就有很多国防军军官参与。
党卫军的德语就是护卫、防护与团队、队伍的组合词,是由希特勒的私人卫队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纳粹负责治安勤务的部门之一,后来更是成为德国实质上的国家安全机关,进步成为负责谍报、安全保卫等任务的治安组织。党卫队对希特勒极为忠诚,也深得希特勒的信任,所以负责希特勒和其他纳粹高官的警卫。影片里负责来肃清瓦尔特领导的游击队,确保劳费尔计划顺利实施的。冯·迪特里希和比肖夫都是党卫军军官,就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党卫队的军服和国防军不一样,是全黑色制服,但影片里冯·迪特里希和比肖夫的制服却是国防军的灰色。党卫队的帽徽是骷髅头,标志则是两道闪电状的SS(党卫军的缩写)。军衔也和正规军并不一样,没有上校、上尉,所以冯·迪特里希应该是相当于上校的党卫队旗队长,比肖夫应该是相当于上尉的一级突击队中队长。
党卫队的军官,相当于中校的一级突击队大队长以下,制服上的左侧领章是军衔标志,右侧领章则是党卫队两道闪电SS标志,一级突击队大队长以上级别两边领章都是军衔标志。
图7:左侧礼帽风衣的是盖世太保,冯·迪特里希的领章是两侧都是军衔标志
盖世太保是德语“国家秘密警察”(GeheimeStaatsPolizei)的缩写“Gestapo”的音译,不属于军队系列,而是警察系统。最早是年春季,戈林在接管普鲁士警察局之后,以政治警察为核心成立的普鲁士“国家秘密警察处”。年6月,希姆莱担任德国警察总监、盖世太保首脑和党卫队帝国长官后将全国政治警察统一为国家秘密警察。年,秘密警察局转隶德国中央保安局。
盖世太保是没有制服的,最常见的就是礼帽加过膝的皮风衣。由于党卫队和盖世太保的领导人都是希姆莱,而且两者的职责也有重叠,所以很多人把这两者混淆了。
而随着情节的铺陈,用如今的眼光看来,神剧的味道就越来越浓了。
清*真寺之战,谢德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警报。瓦尔特最明智最正确的对策应该是迅速撤离,但是为了替谢德报仇,瓦尔特三人却与德军展开了战斗,甚至爬上了钟楼居高临下用机枪扫射。对于钟楼这样明显的制高点,德军怎么在下面会没有布置警戒兵力?就放一个机枪小组在楼上?而且占据了钟楼,等于是把自己陷入了绝地,只要德军在底下一封锁,插翅也难逃。怎么可能让瓦尔特这样从容地缒绳而下,真把德国人当傻瓜了。
图8:《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也是一部神剧
真假瓦尔特之战,在旧砖窑伏击的时候还是半夜,结果两人徒手格斗却是白天,难道从夜里一直打到天亮?还有既然是早有准备的伏击,怎么可能会让假瓦尔特逃出伏击?真瓦尔特为什么不用枪,一定要来一场真假瓦尔特之间的西洋拳击大PK?
至于最后假冒火车司机混上列车,制造撞车来炸毁燃料列车的桥段,更是破绽太多太多:
第一,瓦尔特要冒充火车司机,为什么不把真司机干掉,反而大费周章把他们绑起来,最后还拧开了火车加水站的阀门,引来了救兵,也使瓦尔特冒充火车司机的计划暴露。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经验丰富的瓦尔特怎么会这样的妇人之仁?
第二,火车司机绝对是个技术活,没有经过长期训练是不可能像开汽车一样人人都会的。就算是中国的《铁道游击队》里长期吃两条线混铁路的人里,也只有彭亮会开。这瓦尔特之前毫无铺垫一上手就能开火车,难道战前他就是火车司机?
第三,既然发现火车司机是游击队冒充的,为什么车站上的德军不进行武力强行拦车,最简单的在铁轨上放上障碍物就行。还要傻乎乎地打停车信号,明明知道是游击队,还会乖乖听你信号?
第四,为了夺回火车头,德军居然是从棚车顶上强攻,穿着大皮靴,在行驶的火车顶上健步如飞,这些德军简直就是杂技团出身的。
图9:德军士兵能在行驶的火车顶上奔跑
第五,最后的撞车,瓦尔特在上坡路段将机车和车厢分钩,然后用机车撞击车厢,依靠强烈撞击来引爆汽油。不过这完全不符合地球上的火车常识,因为火车在上坡时,车钩之间是咬死的,除非车钩本身故障,否则是根本不可能分开的。退一步说,即便能够分钩,也等于是紧急制动,分离后的列车会全车抱闸,立即停下来。根本不可能像在影片中那样,机头和车厢分离后,整列货车立即溜坡。更何况要是像影片中那样快的溜坡速度。要达到这样的速度,这段铁路的坡度肯定非常大,而在现实中这样的坡度蒸汽火车根本开不上去!——看来,这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肯定没去铁路上体验过生活。
尽管瑕疵不少,但是在年的中国,《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确实令广大的中国观众耳目一新,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更是成为众多50后、60后、70后心目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6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