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蓝色月亮船》是青岛新闻网蓝月亮文学社出版一本书的名字,也是载满已经正式出版成书的蓝月亮文学,《记忆中市北1——10集》,《蓝月亮文丛》20部《于向阳的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文史集、童话集》10部、共约40多部作品、多篇文章。本篇文章是蓝月亮文学社、市北区作家协会会员马蓉的来稿,感谢大家的欣赏支持!
青岛蓝月亮文学的《蓝色月亮船》欢迎您
(总第期)
一、美文展示
记忆中的大港火车站
作者:马蓉
大港火车站位于商河路,站里面有两个站台三股铁道。通常列车都停靠在一进门的第一站台,有时为了错车,先到站的也常常停在第二站台,还有一股铁道靠近新疆路的一侧,那是给单机——也就是火车头来回调车运行的,它没有站台,沿着新疆路用铁栅栏围挡,后又用改成水泥墙。站在车站,常常能看到栅栏外的港务局客运站,每当有客船进出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站台的尽头,一直闪烁着或红或绿的信号灯,车站最醒目的地方,赫然立着两块木质标志牌,白底黑字分别写着:宁等十分,不抢一秒;一站、二看、三通过,以时时刻刻提醒过往的旅客要注意安全。
与大港火车站一路之隔的桓台路北侧,是车站旅馆,这里人来客往,好不热闹。紧挨着旅馆是一家饭店,每天进出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印象中只在这个饭店吃过一次饭,那是因为长病,母亲破天荒的给我买了一碗8分钱的清汤面,面条泡在红红的酱油汤里,上面撒了十几个韭菜末,真是人间美味呀。饭店里也有1角6分的肉末面,上面有大约一调羹的肉末,香味扑鼻,只是看过,从未吃过。
在上学的几年时间里,我办理过通学票,每天早晨在大港火车站上车,经过6、7分钟的运行,就可早早的来到学校。如果耽误了这趟车,那就惨了,就得急急忙忙步行至辽宁路乘5路车去学校,不但要多花5分钱的车费,关键是要拼命挤车,少年儿童根本挤不过那些青壮年,时间得不到保证,迟到那是在所难免的了。所以,晚上必须将所有的东西收拾妥当摆放有序,清早起来迅速地穿好衣服,简单的一洗漱,背起书包拎着饭盒就往车站飞奔,好在桓台路是一路大下坡,为提高赶车速度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有好几次,气喘嘘嘘地跑到车站,猛听传来一阵清脆的响铃,心想:完了,完了,就见检票员把门一关,值班员挥舞着绿色的信号旗从眼前走过,列车缓缓启动了。
当时接送职工上下班的车体是运送牲畜淘汰下来的的车厢,人们俗称“马笼子”。车厢里没有座位,没有窗户,只有一些栓绳子用的把手,一扇大门约有2、3米宽。上车时一般开的都比较小,人们扶着门框和门边上的两个把手,可以纵身跃上那一米来高的的车厢,还比较省事,如果门开大了一点,仅拉着门框的一个把手,这个高度除了年轻力壮的小伙,很多人都望“门”兴叹,停车时间也就几分钟,先上车的人都主动地站在门边,往上一个个的拉人。人们在车厢内一般都站着,有个别的坐的远的就找个纸壳类的舖垫,坐在车厢的一个角落里。下车时车门大开,人们鱼贯而下,碰见老幼和怀抱婴儿的也都互相帮忙接扶一把。夏天,车厢门都开得挺大,看着沿路的风景,享受着惬意的小风,很是凉爽;冬天把门拉严,尽管车厢里黑咕隆咚,但是凛冽的寒风还是顺着车缝钻了进来,让人感到特别的寒冷。
后来黑色的马笼车厢被淘汰了,换成了一种绿皮车厢,车厢的两侧各有一排长长的坐凳,车厢中间部分空着。有台阶上下车,有窗户可以透亮,这比马笼车舒服多了。有时候赶上放学早,还可以乘坐普通客车,那条件又比通勤车好多了,车上一般都有座位,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碰见一个靠窗带小桌的座位,俩人合作,就可以一人捏着一个开关夹子把窗户提起来看光景,很是享受。
火车站里面的西北侧住着好几户人家,一户一个小院,种着粉豆喇叭花一类的花草,栽着扁豆方瓜葫芦等爬蔓植物。往北有一条小路通往普集路,那是供住在车站里面的人家和上下班职工走的捷径。一些逃票者发现了这一秘密通道,纷纷冒充职工或家属从这里进出站。后来车站加强了防范,每当有列车进站,总有一名检票员在此把守,那些挎着包袱背着篓子的逃票者,就会被请到值班室补票,车票比正常买票还贵了很多,得不偿失。
大约是60年代中期,在火车站的北侧盖了几座东西向的职工宿舍,这是当时的豪华住宅,因为那时周边全是平房土屋,这几座楼是那么令人瞩目,引来多少人的羡慕啊。后来随着人们住房水平的改善,这些楼房也经过改造修缮,但仍不能改变它自身苍老的面貌,后来被拆除就地又重新翻盖了新楼,老楼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小时候对大港火车站熟视无睹,没引起特别的重视。直到70年代末,在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里,一列火车停在了一个火车站,镜头中那个车站是那么的熟悉,多像大港火车站呀,难道大港火车站是德国建筑?带着这个疑问询问了父母,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就对它又多了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7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