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经济 >> 正文 >> 正文

铸就偶像桑塔格传躲在洞里的黑衣坎普王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6/6

写作时间:年10月

偶然说——

是钱钟书说过吧,关于作家和读者的关系,知道鸡蛋好吃就行了,没必要去看下蛋的鸡长什么样。要是按照这个比较古典派的“鸡论”来说,《铸就偶像》这本传记简直就是在本末倒置,书中关心的似乎并不是桑塔格的作品本身,尽管它详尽讲述了每一部著作出炉的全过程以及引起的争议,但却并没有深入那些对我这样的一般读者来说过于艰深的作品内涵,传记更关心的实在是桑塔格这个人,是“美国文坛黑女郎”、“我们非正式的文坛女盟主”、“坎普女王”、“批评界的帕格尼尼”、“美国公众的良心”,这位头衔众多的美国当代女知识分子独特而略显夸张的外在形象。正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传记讲述的乃是一个偶像的诞生,TheMakingofanIcon。

也许,这对于桑塔格来说,倒有可能是相得益彰,就像她的每一本书都以她那风华绝代的照片作为书衣一样,她一生的名声肇始于一篇关于现代艺术的文艺评论——《关于“坎普”的札记》。

坎普(Camp)当然并不是桑塔格的原创,但是因为这篇文章及以后对这种文艺形式的身体力行,后来的人们谈起坎普,都会自觉地把它与桑塔格联系起来。我对这个时髦的东西不甚了了,按照书里的说法,“坎普的实质在于其对非自然之物的热爱:对技巧和夸张的热爱。”按我的理解,大约就是一种追求戏剧性的高潮、不介意失真走样的热情澎湃的做作。桑塔格断言,艺术家和同性恋都是比常人自恋的人,天生具有表演性。要是这个断言正确,那么同时作为艺术家和同性恋者的桑塔格,那些自我神化或被认为是趾高气扬的风格,就是再自然不过了。

书中某处某个编辑评论过桑塔格“那犹太美国公主的行径”,这段是这样描写的:在六十年代初的一次聚会上,桑塔格带着两名“副官”到场,为了让自己的出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把一支香烟撂在客厅的地毯上,一抬脚将它碾灭。作家评论说,“她个人风格(靴子和一袭黑衣......)的暴徒样儿和她那绝对权威的看法对人有种威慑力”。看到这段形象,我却不期然想到了桑塔格在《迷人的法西斯主义》一文中抨击过的莱尼·里芬斯塔尔,这种形象十分符合我想象中的后者。桑塔格是文坛黑女郎,里芬斯塔尔更是讲究形式美的超级高手;与里芬斯塔尔对威权和英雄的崇拜相类似,桑塔格也有自己的革命激情时代,她也喊出过“菲德尔万岁”;里芬斯塔尔和桑塔格一样蔑视庸常的平民社会场,精英主义,甚至两个女人都拥有高大的身材、俊俏的面容、一头黑发,在事业上都得到了有权力的男人的绝对支持。政治取向上严重对立的两个女人,却在某些方面如此雷同,不能不让人感觉微妙。

这种形象与我读《在土星的标志下》时得到的猜想并不一致。但是,既然是坎普,既然是表演,造作,那就很难让外人窥探到坎普表演者真正的内心。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这本传记中所表现出来的桑塔格,——就像作家爱德蒙·怀特对桑塔格讲:“假使我写本关于你的书,那么,我会起名为《拉比与花花公子》”——是如此的自相矛盾。一个十分注重形式、追求万众瞩目的艺术家,童年时候却挖了一个精确的洞,要把自己藏起来。成名的同时,又拒绝除了“作家”以外的任何身份标签,拒不做女权主义作家、犹太作家、同性恋作家等任何一个界定过细的身份政治的代言人。让自己的照片出现在无数书籍和杂志上,却始终躲在自己营造的坎普面具背后。

或许,从本质上来说,这样一个躲在洞里的坎普女王,仍然是一个带着面具的土星气质人吧。也或许,除了她自己自在的那个小圈子,外人谁也无法弄清全部的桑塔格。完全相信传记和完全相信自传,一样都是不可行的。

enyaya说——

在上一次向苏珊·桑塔格说过抱歉之后,我又一次“不知死活”地读起了桑塔格,不过这次是别人眼中的桑塔格。毕竟,这个有着如此多身份的人:学界的美丽杀手,美国文坛黑女郎,我们非正式的文坛女盟主,坎普王后,一个艺术频道,批评界的帕格尼尼,曼哈顿的女预言家,美国公众的良心……,或者我读不懂她的理论,但她应该有着精彩的人生故事足以吸引我。

当然,这样的阅读是受人诟病的。崔卫平先生曾说,“作为一个写作者,她(桑塔格)的那些‘外部举动’被当作惊世骇俗的情节加以传颂,甚至被看作是首尾相连的同一个故事,然而她内在的精神光芒却遭到忽略。”可是,关于桑塔格的“内在精神光芒”,在那本号称是其秘密自传的《在土星的标志下》我已经尝试过去体会了,结果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所以,读一读局外人的“阐释”,或者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虽然,桑塔格是“反对阐释”的。

不过,卡尔·罗利森的这本传记很显然也并非一部“桑塔格入门”读物。当然,从书中,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起码的脉络:桑塔格“荒漠中的童年”,在自家后院挖了一个精确得难以置信的可以藏身的洞;然后有她的第一次婚姻,她的成名之路,她写的每一部书的背景,她与文化名人的来往,她与病魔的角斗,她在电影以及各个领域的尝试,她在萨拉热窝排演《等待戈多》,当然,还有她的性取向以及她与那位著名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的交情……不过,似乎作者如我一般,并非是真正对桑塔格“内在的精神光芒”感兴趣,而更多地将其视之为一个在文化、社会活动以及大众娱乐自由穿梭的“现象”;在他眼中的不是一个作为本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或者所谓“良心”的桑塔格,而是一个作为“偶像”的桑塔格。于是,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45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