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明
昨天,看到一则消息,前国乒世界冠军胡玉兰因病于年10月18日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76岁。胡玉兰前辈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如今的球迷对她了解不多,我们今天和您分享一段她当年的传奇经历。
现如今,想要成为一名乒乓球专业运动员,并且进国家队,需要娃娃时代抓起,比如像陈梦和孙颖莎,5岁就开始练乒乓球了。然而出生于年的胡玉兰,14岁才开始训练乒乓球,不过,练了一年,就进入当时的辽宁省队。
当时曾有人担心她的乒乓前途,然而性格倔强的胡玉兰却信心十足,凭借优异成绩,终于在19岁那年,迈进国家队的大门,次年,20岁的她正式成为国家队的队员,并在那年的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缺席了和年的世乒赛,正在当打之年的胡玉兰失去了许多摘金夺银的机会,年,中国重新出征世乒赛,那一届的女单决赛中,林慧卿击败郑敏之夺得女单冠军。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林慧卿、郑敏之和胡玉兰这三位国乒女队主力选手,都是削球打法。论削球实力,当时胡玉兰不如林慧卿、郑敏之。但出众的弹跳和每球必争的拼命三郎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她基本功方面的不足。
胡玉兰要超越,要进步。如何超越?她的主管教练梁友能决定让胡玉兰改变打法,放弃防守型削球打法,改打改练攻球。
很快,到了年,第32届萨拉热窝世乒赛,胡玉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好机会。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名额限制,已经指导胡玉兰训练7年的的主管教练梁友能,不能前往萨拉热窝。
如果是今天,梁友能教练可以尝试办个旅游签证,然后和弟子并肩战斗,但,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条件不允许他这样做。
不过,在送行前,梁友能写了两张纸条,分别装在两个信封里,递到胡玉兰手中,并叮嘱道:不可随意拆开,遇到困难看一个,再遇到困难方可拆看第二个......
那届世乒赛,中国女队在团体赛中发挥不理想,负于了韩国。赛后,胡玉兰一时情绪低落,非常郁闷,她忽然想起梁友能教练给她的两个锦囊。
她赶紧打开第一个,只见上面写着:“学习林慧卿,31届团体赛失利不泄气,吸取教训,重整旗鼓,连夺三个世界冠军!”
看罢,胡玉兰顿时为之一振,心里有了底。在随后的单打比赛中,她一路过关斩将,闯入八强。不过,在和瑞典的拉德贝里进行1/4决赛时,由于胡玉兰的胳膊拉伤,攻势有所减弱,场上1-2落后,眼看着胡玉兰顶不住了。
交换场地休息时,胡玉兰悄悄拆开了第二个信封,上面写道:“胜负在此一瞬,成败在此一搏。奇迹的出现,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会的努力之中。”
胡玉兰顿时眼前一亮,犹如神助,回到赛场上,胡玉兰咬牙拼回一局。决胜局,胡玉兰没有再给对手机会,最终她以3比2闯过了最险要的一关。
在那届世乒赛上,胡玉兰终于成为继邱钟惠、林慧卿之后,第三位捧起世乒赛女子单打吉·盖斯特杯的中国人。
年第33届印度加尔各答世乒赛,胡玉兰再度出征,作为主力队员和队友一起夺回女团冠军。年,30岁的胡玉兰退役后,从事了教练工作,曾培养出耿丽娟、刘洋、阎桂丽等乒坛名将。
后来,胡玉兰移居法国,曾担任过法国队的主教练,培养了王小明、安尼、古兰等法国著名选手,法国女队在年世乒赛曾取得女团第三名。
在上世纪70年代年代,通讯工具还不发达,作为主管教练,梁友能前辈凭借对弟子的了解以及对世界乒坛格局的掌握,他的“锦囊妙计”,犹如定海神针一般,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愿国球长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9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