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总第期羊杂汤杂记杨保同铜川老区的早餐,虽说没有像陕西其他市县的早餐那么有名,那么别具特色。例如,耀县咸汤面,乾县豆腐脑,三原坨油茶,渭南时辰包,似乎缺乏自己的金字招牌和小吃品牌。但从川口到北关,一街两行十几里路,各色早餐,还是海纳百川,应有尽有。除了大众化早餐,还有一种早餐,是从陕北、山西,或是甘肃、宁夏传过来的。浓烈、爨香,甚至腥膻、略微带臭的独特味道,让人欲罢不能,难以抵抗,也俘获和攫取了喜欢这种味道的食客的刁嘴和馋胃,这就是羊杂汤。我从市郊到市内,从南边到北边,吃过许多家的羊杂汤。一来品味尝鲜,二来对比鉴赏。今天把十几、几十年的老店、名店摆一摆,不算广告,权作羊杂汤杂记.川口最早的羊杂汤是烟草公司对面的那家羊杂汤馆,周边地区的居民或是市里的人,都爱吃常吃,甚至成为青春的记忆。即便过去工资低,羊杂汤偏贵,但还是阻挡不了喜好者的身影和步伐。排不上队,等上半天,那是常有的事。它的最大亮点是汤鲜汤白,不用其他佐料去腥,只用白萝卜。吃时,不舀萝卜,只用其味。羊杂干净,异味轻。过了几年,靠北边挨着又开了一家河南鲜羊汤馆,除了羊杂汤,还做羊肉汤。汤浓汁厚,羊杂软烂量也大,有种大快朵颐的感觉。它的最大亮点不是汤,而是配的芝麻火烧。注意,是火烧,不是烧饼。河南的火烧,是炭火烤的,烧饼则可以用其他电器。这个芝麻火烧是现场烤制的,外酥里嫩,油香四溢。不像其他汤馆的饼子,要么从别的铺子订制买的,要么前面做的多,吃时再用电饼铛烤热,跑了水分有点干。一马路光明巷坡底、靠近河堤有家羊杂汤,老板在桃园矿居住,做了几十年卤肉,下午到晚上出摊,食客是络绎不绝,有时还扎堆排队。不管是猪杂羊杂,处理的方法雷同。只要收拾干净,煮的味好,就有人买账。他家的羊杂肉醇厚,羊杂汤味正。它的最大亮点是汤味略微带咸。咸了还好?这里普及一个经验,纠正一个误区,那就是,不是什么东西,咸了都不好。素菜吃淡不吃咸,而煮肉宜咸不宜淡。盐轻了,味淡了,逼不出肉的脂肪和香气。所谓咸香咸香。北关姜女祠公交车站,7路公交车调度站侧面,有家绥德羊杂碎店。之所以叫羊杂碎,是因为绥德地区都这样叫。我年12月去绥德出差,挨着家吃羊杂碎,味道大体相当。只能叫羊杂碎,因为羊杂切得太碎,洋芋粉带太多,几乎是粉带汤。而铜川北关的这家羊杂碎店,适应本土,有所改良。羊杂不碎,羊肚是黑色的,依旧洋芋粉带多。它的最大亮点是搭配的陕北油旋,外面香酥掉渣,里面层次很多,饼子也厚也大,吃着过瘾。说完一马路,再说二马路。宜园桥下有家羊杂汤,羊杂肉烂品种多,汤色偏重,麻味出头,胡椒浓郁,碗大汤多。它的亮点也不在汤,而是免费送给一大碟糖蒜泡菜,除了清口解腻之外,还有种午餐吃羊肉泡的感觉。公园路市场中间有家羊杂汤店,羊杂醇香,汤味浓酽,关键是汤的口感好,既不太油而糊嘴,也不太清而寡淡。它的最大亮点,一是分大小碗,这在铜川老区,还是唯一一家。她家的小碗份量足够,价钱却少了几块。另一个亮点是免费送一小蝶清爽的泡菜,特别是还增送一片绿箭牌口香糖,足以见得女老板的巧思精心和良苦用心。青年路市场里面有家羊杂汤,可能是我在铜川老区吃过的最油最香最浓的羊杂汤了。门口的大铁锅里,炖着满锅的肥油,油花翻滚,重叠跳跃,不用换气扇,满市场就能闻到羊杂那种去了腥膻的、特有的味道,持久香醇。它的最大亮点是把烧饼泡进汤里,漂浮而不沉,因为汤的上面油脂较多,不容易吸附。等饼馍慢慢浸满油汁后,再一块一块夹入嘴里,有个悠然享受的过程。不像汤汁里水多的,烧饼极易吸汁膨胀,快速落入碗底,嚼时糟烂无味。说了半天,也不知对不对,纯属个人观点,店家切勿责怪。铜川老区的羊杂汤,杂而全,香而醇,能汇通,善融合,不挑料,不拒绝,南北适口,老少咸宜。这一点颇像铜川这座老城。人嘛,杂而全,多的有陕西人,陕北人,河南人,少的也有山西人,山东人,南方人。住嘛,也是杂而全,多的有市区,有郊区,有矿区,有楼房,少的有平房,有公房,还有自建和窑洞。小时候,爱看南斯拉夫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结尾时,那个自诩精明但却失败的德国军官居高临下指着萨拉热窝,对前来押解他的盖世太保惋惜地说:“我一来到萨拉热窝,就在寻找瓦尔特。看,这座城市,它的名字就叫瓦尔特。”现在套用这句话,如果你要探寻铜川这座城市的变迁沿革、社会市井、风土民俗、人文形象,那么包容和谐、乐享悠然、热情温敦、厚重持久,像极羊杂汤似的,就是铜川的成长历史,专用符号,文化烙印,以及难忘记忆。作者简介:
1
杨保同,男,陕西省铜川监狱四级高级警长,铜川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铜川日报》、《当代监狱报》、《黄丝带》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按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