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地区,由于民族众多、宗教间杂,民族宗教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向来是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的高发区。不少人将其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近代以来,欧洲列强们的渗透与干涉,令巴尔干各民族间的龃龉更加明显,同时也令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两次巴尔干战争,将欧洲推到了全面战争的边缘。而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则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一战令奥匈帝国等君主制帝国崩溃。新兴独立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此时,在协约国列强的撮合下,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国,建立了一个多民族联合体政权。若干年后,这一政权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20世纪20~30年代,南斯拉夫虽然拥有不算狭小的疆域,但绝不是一个强大的、团结的国家。首先,南斯拉夫境内民族众多,而且各民族间的矛盾极为尖锐。尤其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
其次,南斯拉夫政府也并没能建立完善的中央集权体制。30年代时期,南斯拉夫更像是一个国家联合体:境内各民族势力林立,仅在名义上遵从中央的指令,但实际上都各自为政,这无疑削弱了中央机构的权威和力量。
因此,当德、意军队在年入侵南斯拉夫时,南斯拉夫虽然集结了万军队意图抵抗,但仍在11天的时间里被德军占领。这个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南军的装备、训练均不如德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南斯拉夫政府集权不力、内讧不已。
德国占领南斯拉夫后,为了瓦解占领区的抵抗,便制定了一种“当地人打当地人”的策略:一方面,德国大力支持克族人的乌斯塔沙政权,鼓动他们去清剿塞尔维亚人;另一方面,德国又暗中支持塞族人的右翼武装,怂恿他们去打克罗地亚人。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同室操戈”,在南斯拉夫上演了。在希特勒、希姆莱等人的授权与支持下,乌斯塔沙模仿纳粹德国,在克罗地亚各地建立了30多个集中营,专门用于关押、清洗塞族人。与此同时,包括切特尼克在内的许多塞族武装,也频频把枪口对准克族老弱妇孺。
到年二战结束时,乌斯塔沙处决了约50万塞族人,令许多塞族聚居区从地图上消失。与此同时,塞族的切特尼克,也清洗了为数不少的克族人和穆斯林。在整个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有万人死亡,约占其总人口的11%。这其中,有六成人是由于克、塞纷争所罹难的。
二战时期,尽管克、塞两族矛盾不断,但有一支力量将他们团结到了一起。这支力量,便是由铁托领导的无产阶级游击队。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游击队粉碎了德军和乌斯塔沙军队的多次围剿,扭转了战场形势。年,南斯拉夫取得二战胜利。
自年二战结束,到年铁托去世前,南斯拉夫维持了30年的相对和平。得益于安定的国内环境,南斯拉夫民众可以专心进行祖国重建。年,南斯拉夫制定了五年计划,努力恢复生产,国内各行各业也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40年代末~50年代初,南斯拉夫逐渐走出战争的阴霾。
此后,南斯拉夫经济快速发展。~年,南斯拉夫生产总值增长6倍,年平均增速在6%以上。与此同时,南斯拉夫还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70年代,南斯拉夫已经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的腾飞,离不开铁托时代安定和平的大好局面。
铁托时代,相对平等的民族政策,是南斯拉夫保持安定的基础。铁托本人虽然是克罗地亚族,但他讲求各民族平等,并不热衷于推行“大克族主义”。基于这点,在二战最困难的时期,都有众多塞族、黑山族、匈牙利人和穆斯林官兵投身于他。南斯拉夫重建后,铁托的领导班子中,也存在众多少数民族干部。
铁托的个人威望,是南斯拉夫各民族维系团结的保障。二战时,铁托依靠军事才能,带领游击队白手起家、发展壮大。几年的时间里,铁托粉碎了德意军队的数次围剿,将兵少粮少的游击队,建设成为拥兵80万的准正规军,最终领导南斯拉夫人打赢了二战。凭借自身的卓越威望和彪炳战功,铁托将南斯拉夫各族拧成了一股绳。
此外,美苏两国的对峙,也是南斯拉夫维持稳定的重要原因。南斯拉夫处于重要的的地缘战略位置上,苏美两国都想控制南斯拉夫,但因为势均力敌,遂都无法完全控制南斯拉夫。而南斯拉夫得以借助苏美力量的相互制约,从中捞取利益。因此,在大国相互制肘的情况下,南斯拉夫得以保持统一与稳定。
总体来看,在铁托时代,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南斯拉夫维持了30年的和平与安定。然而,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也粘合得并不牢固。年,萨格勒布等地爆发了“克罗地亚之春”事件,国家内部的裂痕逐步加大。90年代后,由于苏东剧变的间接影响,加之西方国家的幕后操纵,南斯拉夫再次陷入了分裂与战乱。
参考资料:《南斯拉夫兴亡》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