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地理 >> 正文 >> 正文

童年回忆露天电影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3/4/21
刘云涛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doctor/287519/

小时候,一听说有电影,心像翻窝的小鸟,早就飞得没影踪了。

那时候不像现在,媒体五花八门,音像种类繁多。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村上若来个说书的,月儿四十都出不了村。记得有一个村请了个说书的,开的是现代样板戏《红灯记》,说了半个月,还没出第一场《迎接交通员》中的火车站。要是说大本头(长篇)书,如《杨家将》、《岳飞传》、《刘墉下南京》等,户家轮流管饭,成半年大半年都说不完。平常,村头街市,偶然来个玩猴的敲敲锣,人会闻声而至,男女老少、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对于一个村来说,要是能演场电影,那就更了不得。大队会一早通知小队,小队会一早通知社员提前收工,早回家做饭,不耽误晚上看电影。最兴奋的还是小孩儿。当放映员在村镇街道开阔的地方竖起杆子,绑上喇叭、拉起银幕、发动电机、放起唱片时,他们会欢呼雀跃,有的打闹、有的扔帽子衣服,觉得心都要跳出来,不知如何表现是好。天还不黑,银幕前就摆满了凳子占位置,不乏你长了、我短了,你多了、我少了之争。一早吃过晚饭的人们,会扶老携幼,说说笑笑,相互打着招呼,陆续进场。这时,电影放映员会架起机子,打开电源,开始对焦。只见一道白光射向银幕,开始歪歪扭扭,渐渐调正并稳定下来。孩子们也会立马响应,站在凳子上,或伸头缩脑,或用手不住地编着捏着,在银幕上映出《兔子》,《老虎》,《马、牛、羊》等怪异图形自娱自乐。天渐渐昏了下来,放映场地人山人海,呈倒锅底状向外张开。来晚的,没处站,只好踅圈转、钻空子,或干脆站到银幕后边看。其实后边也一样,只不过图像“淡些”、字幕是“翻字”、右手都成了“左撇子”罢了。有的为了占领有利地形,一早就爬上了墙头;一些身手利索的孩子,索性不无得意地爬到树上,来个一览无余。“哎呀,太危险了吧!”的确不安全,可那时看了多少场电影,也从来没听说过谁家孩子从树上掉下来。

电影开演前,放映员会用河南普通话,介绍放映内容。那时候,影片种类很有限。国产片最著名、印象最深、百看不厌的还数《鸡毛信》、《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上甘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戏曲片有《花木兰》,《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刘三姐》、《五朵金花》、《朝阳沟》等。后来,有了样板戏,国内剧目更显单一;国外也有少量的故事片译入,如《列宁在一九一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卖花姑娘》以及越南抗击美军纪录片等。此时,社会上流行一句顺口溜,叫“中国‘新闻简报’,朝鲜‘哭哭笑笑’,越南‘飞机大炮’”,就是很形象的写照。再后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进步,彩色片成了绝对主角并有了宽银幕电影。

电影开演了,放映员关掉灯泡,打开影机,一道银光铺满银幕。随着“哒哒哒哒”响声的传出,首先是电影制片厂那激昂的片头曲,令人兴奋不已。特别是“八一电影制片厂”那颗闪耀的五星,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接着,是电影的人物介绍和正剧。至今,人们还能记起戏剧影片中爱情的美丽,故事片中战争的惨烈;正面人物大义凛然、光明磊落、机智勇敢,反面人物阴险毒辣、唯利是图、贪生怕死。也正是这些电影的熏陶和道理的潜移默化,让人们懂得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丑陋,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在人生的道路上,建立最起码的行为底线。

那时侯,看电影成为一种情结。由于电影拷贝(胶片)少,有时需要两地跑片,甚至会等到深夜;附近三里五里有电影,抬腿就去、小菜一碟;十里八里有电影,只要听说一般都不放过。在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我们舞钢有一座山叫“小寺山”,位于枣林和武功交界的滚河下游,海拔高不过百米,但那时却住着一只雷达部队。他们每季度放一次连场电影,我们一般都不会放过,有时跑到了,电影也该结束了。那时我常想,要是天天看电影,那该多么幸福哇!

光阴荏苒。如今的电影已今非昔比:过去若把电影比作“盛宴”,今日的电影定是“琼林盛宴”加“流水席”;过去叫“独树一帜、寓教于乐”,现在叫“万花丛中、各取所需”。

电影,我永远的情结。特别是黑白影片的厚实、淳朴,是彩色影片无法展现的。近日,我又打开电脑选看了57年拍摄的黑白故事片《柳堡的故事》,那美轮美奂的主旋律音乐,那令人沉醉的《九九艳阳天》插曲,那撩人心弦的纯真情感,那细腻真切的剧情安排,仍让我久久难以平静……今有此文,纯赖情结所致。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11237.html